正文 第1章 無邊無際的銀河係(1 / 3)

銀河係由無數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雲組成,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在銀河係裏,大多數恒星集中在扁球狀的空間範圍內,扁球的形狀如同鐵餅,其中間突出的部分是核球,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

銀河係由1000億~2000億顆恒星組成,它是具有4條旋臂的巨型旋渦星係。銀河係的範圍遠遠超過了明亮恒星盤的暗物質,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0000億倍,是銀河係全部恒星質量的總和的10倍。銀河係整體做較差自轉,太陽附近的自轉速度是220千米每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需要2.5億年。銀河係到底誕生了多少年,它的年齡是多少?目前大多數人認為,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後不久,銀河係就已經誕生,現在銀河係的年齡大約為145億歲,其上下誤差不會超過20多億年,也就是說,銀河係最大165億歲,最小125億歲。

銀河係廣闊無邊

銀河是銀河係的主體部分,它橫跨整個星空,發出淡淡的光。銀河在天空中勾畫出不規則的光帶,其最寬處30度,最窄處4~5度,平均20度,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銀道帶。銀河以天鷹座與天赤道的相交點為起點,在北半天球經天鵝、蠍虎、仙王、仙後、英仙、禦夫、金牛、雙子和獵戶等星座,在天赤道與麒麟座相交,在南半天球經大犬、船尾、船帆、船底、南十字、半人馬、圓規、矩尺、天蠍、人馬和盾牌等星座,再重返起點星座天鷹座。銀河的有些部分很明亮,如人馬和盾牌座附近;有些部分很昏暗,如天鷹和天鵝座附近。

銀河係中的太陽位於人馬座和英仙座之間的獵戶座上,距離銀心2.8萬光年,直徑8萬光年,中間部分厚度0.6萬光年,太陽附近銀盤的厚度0.3萬光年。銀河係產生的時候,星係核的活動引起了旋臂的形成。有個更大的球形位於銀盤的外麵,那裏的星球數量非常少,它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銀暈,其直徑為7萬光年。銀暈彌散在銀盤周圍,這裏分布著由老年恒星組成的球狀星團,恒星的密度不是很多。有些人認為,銀暈並非銀河的最外層,在其外麵還存在著巨大的呈球狀的射電輻射區,其範圍至少延伸到距銀心32萬光年遠的地方,也就是銀冕。

銀河係中的暗星雲

地球和太陽都位於銀河係,銀河係的發現經曆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以後,伽利略利用望遠鏡對銀河進行觀測,發現銀河的組成部分是恒星。賴特、康德和朗伯等在對銀河係進行觀測之後,認為銀河和全部恒星可能集合成巨大的恒星係統。18世紀後期,赫歇耳自製了反射望遠鏡,並且開始計算恒星的數量,以此來確定恒星係統的結構和大小。赫歇耳去世後,其子小赫歇耳繼承父業,對恒星係統進行了深入研究,恒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20世紀初,天文學家確定了銀河係,即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恒星係統。

應用統計視差的方法,卡普坦測定了恒星的平均距離,並且對恒星進行計數,得出了銀河係的模型:銀河係呈圓盤狀,直徑2.6萬光年,厚0.65萬光年,太陽位於模型的中心。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沙普利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其分布對銀河係的結構和大小進行研究。沙普利認為銀河係的直徑是26萬光年,太陽離銀心6.5萬光年。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沒有將星際消光考慮在內,所以導致這些數值偏大。20世紀20年代,人們發現了銀河係的自轉,沙普利的銀河係模型因為符合這個規律,最終得到了世界範圍的認可。

斯特魯維是最早研究銀河係自轉的人,1887年,他利用自行數據研究銀河係自轉。由於資料少,斯特魯維的研究不夠精確,銀河係自轉沒有得到世人的肯定。1924年,斯特隆堡提出了銀河係自轉的假設。1927年,奧爾特推出了銀河係較差自轉的公式,並通過對恒星視向速度進行分析,證實了銀河係的自轉。20世紀40年代,光學觀測應用到銀河係的自轉上,但是這種方法有很大局限性。在以後的歲月中,射電天文學逐漸興起,銀河係裏觀測到了21厘米譜線。根據中性氫21厘米譜線的位移,可以求得中性氫雲的視向速度,銀河係的自轉速度就此推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