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禦宇宙,漢帝恢武功。歡娛人事盡,情性猶未充。銳意三山上,托慕九霄中。既表祈年觀,複立望仙宮。寧為心好道?直由意無窮!曰餘知止足,是願不須豐。遇可淹留處,便欲息微躬。山嶂遠重疊,竹樹近蒙籠。開衿濯寒水,解帶臨清風。所累非外物,為念在玄空。朋來握石髓,賓至駕輕鴻。都令人徑絕,唯使雲路通。一舉淩倒景,無事適華嵩。寄言賞心客,歲暮爾來同。
這首詩說的是秦皇漢武求仙好道、祈求長年,其目的在於滿足無窮歡娛的欲望,最終如同水中撈月,倫為笑淡,說明隻有“止足”,不為外物所累,才是求仙得道的根基。此詩乃南朝沈恭所作,後隱居仙霞山,道號覺悟,並創下名揚天下的仙霞道統,登仙而去。
星移鬥轉,轉眼已逾三百來年,仙霞派時過境遷,己不再惜日輝煌。
這日仙霞山真武殿裏一老一少纏鬥在一起,傳來”鐺””鐺“兵器相交之聲。大廳兩旁坐著站著的人疑神觀看,不時輕聲議論,上首木椅上端坐的老道,衣著綺羅,頭戴玉冠,半眯一雙眼睛,滿臉陶醉,不時點頭微笑以示對那占在上風的年輕道人的嘉許。
約莫過了七十餘招,衣著光鮮的年輕道士腳步飄移,手中長劍如同閃電般抖了幾個劍花與他對持的中年道士急忙收劍自護,但劍鋒還是抵住了胸膛要害。
中年道士慢慢放下手中長劍低聲道:“清虛師侄使的這招可是清風拂柳”。年輕道士還劍如鞘輕笑道:通本師叔,“承讓,承讓,這招正是本門的清風拂柳”。
中年道士滿臉通紅不自然打了個哈哈道:“好一招清風拂柳,清虛師侄又何必客氣”。語氣中帶著幾分悲憤,低頭匆匆到東邊錦凳上坐下。
上首紅木椅上的老道士用手摸了摸額下銀須微微一笑朗聲道:“仙霞派的十三代弟子清虛連勝十三場,不知還有那位同門不服”?大廳頓時鴉雀無聲。
老道見半晌無人應聲,向四周環顧了一圈,起身打了個拱手正色道:“各位英雄,各位同門,我仙霞一派自祖師覺悟道長開宗立派以來已逾百年,貧道通慧接任掌門也是二十五個春秋,貧道不才,掌派這些年頭未能將本派發揚光大,不過也沒辱沒本派名聲,如今我已是風燭殘年,也是到了輔佐下一任掌門接任的時候了,將來到了九泉之下也好對列祖列宗有個交代,所以特地按祖上遺“以武選掌門”今日本派第十三代弟子清虛連勝十三場無人應敵,因此貧道欲將掌門之位相傳於他,請諸位作個見證“。
話音剛落,門外有人大喝道:且慢中音直震耳鼓隻見一個身材高大的灰衣道人大踏步走了進來,虯須漆黑,眼若寒星,背上負著一柄長劍,通慧道長詫異道:“是通靈師弟”。灰衣道人嗬嗬冷笑道“難為師哥還記得我,繼承掌門這樣的大事也不支會我以聲,我還道是把我這個做師弟的忘呢”。
通慧道長見他神色傲然暗道:“當年他與我爭奪掌門不勝一怒離開多年,今日突然造訪定是為重奪掌門而來”。當下幹咳一聲冷冷道:“且不說你當年偷學武功,擅自離派觸犯門規的事,就連當年先師仙歸你也不曾伸半個腳,我隻道你嫌本派廟小,另投高就去了”。這幾句話不光數落通靈道長人品低劣,而且言下也有他不在是門牆之列的意思。
通靈道長哼哼恨聲笑道:天門那個老東西,當年在武功上教你不教我,身為師傅卻有偏袒之心,早就該死。當時正值盛唐對著禮儀二字極為看重,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說,武林中人更是遵守森嚴,此言一出大廳如同炸開了鍋,坐在西首錦凳上的都是應邀來做公證的武林中人,很多都和仙霞派交厚,紛紛議論,斥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