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爬行動物概論(1 / 3)

爬行動物一般用肺呼吸,屬於混合型血液循環的變溫動物。本綱大部分動物體表覆蓋有一層角質鱗片或骨板毛,主要生活在陸地上,也有一部分生活在水裏。爬行動物大多在陸上繁殖,因為需要吸收太陽的熱量作為運動時所需的能量,它們大多數生活在比較溫暖的地區。

爬行類是最古老的動物物種之一,它們的祖先是恐龍,早在1.3億年前就在地球上居住了。它們在地球上稱霸近1.5萬年之久,後來全部神秘地消失了。在最鼎盛的時期它們種類很多,身體大小、形狀、生活習性各不相同。恐龍的活動範圍很廣,從陸地、海洋到空中都是它們的領地。雖然現在爬行動物已經沒有中生代那樣種類繁多了——大多數爬行動物的種群已經滅絕,隻有5目5700種左右幸存下來,但是就整體種類而言,爬行動物仍然是非常繁盛的一群,其種類僅次於鳥類,而排在陸地脊椎動物的第二位。

恐龍

作為脊椎動物中第一個真陸棲綱和羊膜動物中最低等的一綱,經過漫長的歲月,爬行動物逐漸擺脫了對水的依賴,成為第一批真正征服陸地的脊椎動物。它們已經適應了不同的陸地生活環境。由於擺脫了對水的依賴,爬行動物的分布就很少受濕度的影響了,反而受溫度的影響較大些,現存的爬行動物大部分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隻有很少一部分在溫帶和寒帶地區,而可以到達北極圈附近或分布於高山上的就更少了。不過在熱帶地區,無論濕潤地區還是較幹燥地區,種類都很豐富。

爬行綱動物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有一部分生活在水中,但大都在陸地上產卵、孵化。它們和鳥綱、哺乳綱一起總稱為羊膜動物,其共同特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羊膜、尿囊和絨毛膜等胚膜,使胚胎可以在陸地幹燥的環境下進行發育。本綱動物皮膚沒有呼吸功能,皮膚缺乏腺體,表麵幹燥不透水,可保持溫度。但它們無法保持體溫,隻能隨著外界溫度改變而改變,蛻皮現象特別明顯。大多數爬行動物有冬眠現象。

爬行綱動物身體分為頭、軟軀幹和尾。頭顱的軟骨顱,除鼻軟骨囊外,全部骨化,外麵更有膜成骨掩覆,以一個主要由基枕骨形成的枕髁與脊柱相關聯,頸部明顯,頭部能靈活轉動,胸椎連有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保護內髒。口腔中腺體發達,有溫潤食物幫助吞咽的作用;舌發達,有助吞咽、捕食器及感受器的功能;嗅覺較為發達,具有探知化學氣味的感覺功能。除具視覺、聽覺外,還具有紅外線感受器,能對環境溫度微小變化發生反應。以產卵方式繁殖,一般產出卵後借日光孵化,也有少數具有孵卵行為。除四肢消失的種類(如蛇類)外,一般有兩對五趾型附肢(少數的前肢有四趾)。水生種類掌形如漿,指、趾間連蹼以便於遊泳。帶骨進一步發達和完善,指趾端有角質的爪,適於在陸地上爬行。呼吸進一步完善,成體既沒有鰓也不用皮膚呼吸。心髒具二心房、一心室。與兩棲類相比不同點:心室內出現了不完全的隔膜,血液循環雖然仍是不完全的雙循環,但多氧血和缺氧血更加分清。相同點:仍屬變溫動物。體內受精,雄性一般具交配器。大多為卵生,少數種類為卵胎生,即受精卵不在體外發育而是在母體輸卵管內發育,至發育為幼體時始產出。

爬行動物

如果按照頭骨上顳顬孔的數目和位置分類,爬行動物可分成4大類。這種分類盡管沒有準確反映彼此的親緣關係,但是使用起來很方便,所以雖然現在新的劃分方案很多,這種分類仍然常被人們使用。無孔亞綱頭骨上沒有顳顬孔,這類爬行動物的代表是原始類型;孔亞綱的頭骨每側有一個下位的顳顬孔,這類爬行動物已經開始向著哺乳動物演化;調孔亞綱的頭骨每側有一個上位的顳顬孔,屬於海洋爬行動物;雙孔亞綱的頭骨每側有兩個顳顬孔,屬於主幹爬行動物,並演化出了陸地脊椎動物數量最多的——鳥類。雙孔亞綱又進一步劃分為鱗龍下綱和初龍下綱(或總目)。現存的爬行動物除了龜鱉類屬於無孔亞綱,鱷類屬於初龍下綱外,其餘都屬於鱗龍下綱。龜鱉類又劃分成龜鱉目,鱷類劃分成鱷目,而鱗龍下綱的分目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分成喙頭目和有鱗目,有鱗目進一步劃分成蜥蜴、蚓蜥和蛇三個亞目,而蜥蜴亞目和蛇亞目再各自劃分成幾個下目或科,另一種意見是蜥蜴、蚓蜥和蛇各升級為一個獨立的目,三者再合成一個有鱗總目,其中蜥蜴和蛇下屬的下目或超科則升級為亞目。現存的爬行動物的分科也有不同意見,有些科被另一些專家劃分成幾個不同的科,還有些科歸入哪個亞目也有爭議,而這些目、科的拉丁文名稱甚至各家都有不同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