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知道如何將事情辦好。他們能夠在最大限度內運用自己的技能。天賦、精力和知識。他們做那些必須要做的事情,而不僅僅是那些喜歡做的事情。他們努力工作並出色完成任務。

6.敢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從不尋找借口。他們不埋怨別人,也從不抱怨。

7.總是不斷地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他們擁有可以識破機遇的頭腦。當他們發現機遇的時候,他們會很好地利用這些機遇。

8.決斷力。他們仔細研究各種相關的因素和事實,充分地討論和思考,然後果斷地做出決定。決定做出時不會有一絲遲延,一定是當機立斷的。

9.勇於承認錯誤。犯錯誤的時候,承認它,改正它,然後繼續前進。絕不要花一點點時間、精力、金錢或者其他的東西去為一個錯誤或錯誤的決定而辯解。

當人們做錯了事情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向自己認錯。如果他們能很好的解決這些錯誤,他們就會向他人承認自己犯了錯,甚至因自己的率直和胸懷寬廣而自豪。但當別人企圖將錯誤處理掉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變得戒備和憤怒。

10.獨斷獨行。

11.有獨特的想法、培訓經曆。或者是技能。又或者是天賦。他們知道成功應具備些什麼。如果他們還不具備這些,他們就會努力去尋找具備這些東西的人。

12.知道如何與他人共事和合作。他們有著外向的性格。在他們的周圍聚集著許多為他們提供幫助與支持的人,而他們則是領袖。

13.性格裏有狂熱的成分。他們會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激動,同時這種激動會傳染給其他人。他們能將人們籠絡在他們的周圍,因為人們願意與他們一起工作,成為生意上的夥伴,願意和他們在一起。寬廣而自豪。但當別人企圖將錯誤處理掉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變得戒備和憤怒。

性格決定人生成就

《龜兔賽跑》是一個童話故事,很少有人會相信故事的結果。但是,故事說明的頑強精神比跑得快慢的能力更能決定比賽勝負的道理卻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兔子、烏龜的奔跑速度有快有慢,人的聰明程度也有高有低。為了測試聰明程度的高低,20世紀初,心理學家發明了智商(IQ)的概念。所謂智商就是通過測試,用數字來表示聰明的程度。智商≥130屬智商超常,110≤智商≤129屬偏高智商,就是一般所說的聰明;智商在90~109之間的屬中等智商;智商≤89的屬偏低智商,智商≤70對的屬智商低常。人類的智商呈正態分布,也就是兩頭小中間大,高、低智商各占19%和9%左右,中等智商占60%左右。天才和白癡各占l%左右。

美國芝加哥大學對100名年齡在17~35歲之間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鋼琴家、遊泳運動員、網球明星和數學家進行了全麵調查,了解他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起初,調查人員認為。這些人取得成功與他們在童年就表現出來的天賦和後來的特殊關照有關。但是,當他們對這100個人的生活史進行了深入調查後卻發現,這些孩子之所以能取得傑出成績,是由於兒童時期受到精心指導有關。他們的成才因素中,父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100個成功人士在兒童時期的智商沒有一個達到神童的水平。在他們5~lO歲期間,沒有一個人曾被當著智力特別高的孩子被挑出來。

這100個成功人士的童年,其家庭成員在他們表現出各自的才能時,都立即大加稱讚。這使得孩子很早就知道他們所走的是一條充滿關心和表揚的道路,是可靠的道路。

20世紀80年代,有一項關於性格與學習成績的研究中提到,有一年高考理科考生中,有兩個高智商的考生,他們的智商同為146。而性格因素相差懸殊,一個好,一個差。結果性格優秀者的考分是500分,遠遠超過當年的高考分數線,性格不良者隻考了350分,不到錄取分數線。文科考生中有一個考生,智商隻有104,但是他的性格優秀,高考成績491分,在被調查的文科考生中排第二名;而另一位智商為114分,性格因素不良者,隻考了250分。

20世紀中期,心理學家們發現,在影響學習成績、工作成就的各種因素中,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工作成就的記憶、演算等智力的影響隻占20%:出身、環境、機遇等占20%;而間接影響學習成績、工作成就的動機、意誌、情緒、信仰與風俗、人際關係等屬於性格的影響卻高達60%!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工作成就主要是由性格因素決定的。中國的心理學家也多次驗證了這個發現。《龜兔賽跑》的兒童故事竟然是不爭的事實!

馬上就行動的性格

大多數的人,在開始時都擁有很遠大的夢想,因缺乏立即行動的性格,夢想於是開始萎縮,種種消極與不可能的思想衍生,甚至於就此不敢再存任何夢想,過著隨遇而安、樂於知命的平庸生活。這也是為何成功者總是占少數的原因。你是否有真心願意在此刻為自己的理想,認真地下定追求到底的性格,並且馬上行動?

有一個幽默大師曾說:“每天最大的困難是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到冰冷的房間。”他說得不錯。當你躺在床上認為起床是件不愉快的事時,它就真的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了。即使這麼簡單的起床動作,亦即把棉被掀開,同時把腳伸到地上的自動反應,都可以擊退你的恐懼。

那些大有作為的人物都不會等到精神好的時候才去做事。而是推動自己的精神去做事的。

“現在”這個詞對成功的妙用無窮,而用“明天”、“下個禮拜”、“以後”、“將來某個時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遠做不到”的同義詞。有很多好計劃沒有實現,隻是因為應該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的時候,卻說“我將來有一天會開始去做”。

我們用儲蓄的例子來說明好了。人人都認為儲蓄是件好事。雖然它很好,卻不表示人人都會依據有係統的儲蓄計劃去做。許多人都想要儲蓄,隻有少數人才真正做到。

這裏是一對年輕夫婦的儲蓄經過。畢爾先生每個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但是每個月的開銷也要1000美元,收支剛好相抵。夫婦倆都很想儲蓄,但是往往會找些理由使他們無法開始。他們說了好幾年:“加薪以後馬上開始存錢”、“分期付款還清以後就要……”、“度過這次困難以後就要……”“下個月就要……”、“明年就要開始存錢”……

最後還是他太太珍妮不想再拖。她對畢爾說:“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錢?”他說:“當然要啊!但是現在省不下來呀!”

珍妮這一次下決心了。她接著說:“我們想要存錢已經想了好幾年,由於一直認為省不下,才一直沒有儲蓄,從現在開始要認為我們可以儲蓄。我今天看到一個廣告說,如果每個月存100,15年以後就有18000元,外加6600元的利息。廣告又說:‘先存錢,再花錢’比‘先花錢,再存錢’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想儲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來,不可移作他用。我們說不定要靠餅幹和牛奶過到月底,隻要我們真的那麼做,一定可以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