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朵 聆聽第一聲問候
每天清晨,我們總是伴著鈴聲開始新一天的生活。其實,在你蘇醒之時,你的身體各器官也在蘇醒,並陸陸續續地各就各位,隨時準備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在跟家人道“早安”之後,別忘了跟自己的身體也道聲“早安”,因為,它們都在為你服務。那麼,清晨最先投入到工作中的器官是哪些呢?
英文名 Ear
重要功能 產生聽覺
不可思議 人耳對平常談話的聲音最為敏感
小心一點 當聲音超過150分貝耳朵會失聰
清晨,我們總是會被鈴聲叫醒,首先接收到這一信號的是我們的耳朵。耳朵由外耳、內耳、中耳三部分構成。
外耳就是我們能看見的部分,它由耳廓和耳道組成。耳廓的上方大部分以彈性的軟骨作為支架,外部覆以皮膚,皮下組織少,富含血管和神經,感覺敏銳;下方的小部分富含結締組織和脂肪,柔軟而無軟骨,稱為耳垂。當有外界傳來聲音時,耳廓就收集起來。當聲音進入耳朵後,耳道將普通聲音響度提高,使它成為更易接收的語音。同時,耳道還保護著耳朵的另一個重要部分:鼓膜。鼓膜也稱耳膜,是具有彈性的灰白色半透明的圓形薄膜,它將外耳道與中耳隔開。當聲波撞擊鼓膜的時候會產生振動,振動信號會接著往裏走到達鼓膜。鼓膜產生的振動信號第一個抵達的是鼓膜後麵的中耳。中耳包含了三個很小的骨頭,叫做聽小骨(通常人們稱之為錘骨、砧骨和鐙骨)。它們架起了一座從鼓膜到內耳的橋梁。它們將聲音提高,加大聲音的振動,直到聲波通過橢圓窗安全到達內耳。
內耳因為內部的管道像繞來繞去的小路,所以,人們也稱它為“迷路”。在內耳中,耳蝸是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形狀酷似蝸牛的外殼,所以稱作耳蝸。耳蝸內充滿了淋巴,當聲波到達內耳後,液體狀的淋巴開始運動,這就使微小的毛細胞也跟著運動。接著,這些毛細胞將振動轉換成電脈衝,沿著聽神經傳送到大腦,大腦再把信號整合一下,我們便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聲音。由此,耳朵的一次工作也順利完成。
但是耳朵不是所有的聲音都能聽見,它可以接受的聲波範圍為20~20000赫茲。一般情況下,耳朵對3000~4000赫茲內的聲音最敏感,也就是我們平常談話的聲音。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和環境的汙染,尤其是高音的聽力範圍會下降,成人為16000赫茲,老年人隻有5000赫茲。而且,當聲音過於巨大時,耳朵會經受不起而產生不適感。比如音量超過80分貝會讓人沒有食欲,還會頭疼;超過130分貝耳朵會疼痛;超過150分貝,耳朵裏的鼓膜會破裂,內耳會出血,造成耳鳴。
在生活中,許多聽力的損失是逐漸發生的,因此聽力損失的症狀很難被察覺到。聽力損失的症狀往往是從調大電視音量,或叫別人重複說過的話開始。當我們的聽力開始衰退時,我們逐漸會忘記各種聲音,比如像下雨聲的大小、鳥類不同的鳴叫等等。
所以,為了我們以後能聽到更多的聲音,現在要注意耳朵的保護。比如少帶耳機,少抽煙,不要經常用硬物掏耳朵,不要濫用抗生素等等。
耳朵不隻接收外界的聲音,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用處,即平常我們的手指被燙到後,立馬往耳朵上捏一捏似乎就不那麼燙了。這是因為耳朵的溫度比人體溫度低的緣故。人體的溫度一般都保持在37℃,然而即使在最熱的天氣,耳朵的溫度也隻有29℃左右。原來耳朵有著散熱的功能,就像大象和兔子的耳朵一樣,因為很容易散熱,聚集不到熱量,溫度也就相對低一些了。所以,當我們灼熱的手指捏緊它時,自然會有降溫的效果。
大象的耳朵是天然“空調”
耳朵對於大象來說,最大的作用莫過於散熱。大象的體積大,因此身體代謝所產生的熱也格外多,體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對大象的身體產生巨大傷害,甚至危及生命。此時也就需要一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大象散熱。大象的耳朵不僅大,而且薄,裏麵充滿了血管,血流經這裏,很容易就把熱量散發了。特別是扇動起來,更容易把耳朵裏的血的溫度快速降下來,幫助把全身的溫度降低。當然,大象的耳朵還具有許多其他的功能,例如:驅趕蚊蟲,在遇到敵情時張大耳朵進行示威等。
2.眼睛 活體“照相機”
英文名 Eye
重要功能 產生視覺
不可思議 人的視覺範圍比不上馬
小心一點 光線明暗程度在快速變化時閉上你的雙眼以免造成視力損傷
當耳朵接收到鈴聲信號後,眼睛緊接著開始發揮它的作用。它像一部接收器,自打開開始就不停地偵查周圍的環境,幫助我們進行判斷。如通過鬧鍾查明時間,通過天氣判斷適當的穿著等等。
眼睛是人類感觀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和記憶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如此功能強大的眼睛是什麼樣的結構呢?
眼睛的構造由眼球和附屬器官兩大部分組成。眼睛的附屬器官包括:眼眶、眼瞼、結膜、眼肌和淚器,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
眼球分為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兩部分。眼球壁從外到裏的三層結構依次為外膜、中膜和內膜。外膜的前部為小部,即為透明的角膜,其後部為大部,為不透明的呈瓷白色的鞏膜,兩者相連接的地方稱為角膜緣。中膜為色素膜,由前向後分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三個部分。內膜為眼球壁最內的一層透明的薄膜組織,緊貼在脈絡膜的內麵,稱為視網膜。這薄薄的一層膜,包含的微細結構有十層之多,其中有能感光的視細胞,視細胞感受光線的刺激後發生光化學變化。眼球內容物由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組成。
眼睛的結構雖然較為複雜,但是當一束光線通過時,這些部位卻能有條不紊地分工合作。在這個過程中,眼球好比一架活的照相機,角膜相當於鏡頭,晶狀體相當於調焦作用,瞳孔相當於光圈和快門,虹膜、睫狀體、脈絡膜相當於暗箱,視網膜相當於膠卷,鞏膜相當於外殼。外界物體在光線照射下產生的不同顏色會折射出波長不同的光線,這些光線經過角膜、晶狀體、玻璃體的折射,同時在兩眼視網膜上相應部位(對應點)聚焦成象,構成光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視錐和視杆細胞)受到光的刺激,經過一係列的物理化學變化,把光刺激轉化成神經衝動,由視神經傳入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再由視覺中樞將兩眼所看到的部分相同及部分不同的圖像融合成一個具有立體感的圖像,這樣我們就能看見一個完整的立體物了。
不過,不是任何時候眼睛都能一下子看見物體,比如剛進電影院時,你會覺得漆黑一片,但是在裏麵待一段時間後就能看得比較清楚,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暗順應”。瞳孔負責調節進入眼球的光線量,但瞳孔無法完全處理所有的光線,還必須由感光細胞(視錐細胞與視杆細胞)來調節眼睛對光線的敏感度。暗順應正是與感光細胞有關。從明處進入暗處時,經過4~5分鍾,眼睛就可以逐漸看清東西,這個過程是由視錐細胞處理。視錐細胞是在明亮的時候運作的細胞,在暗順應一開始的時候,由於視錐細胞的光感度比較高,是先透過它來視物,然後由在暗處運作的視杆細胞接手。
如果突然從暗處進入明處時,一開始會感到刺眼,然後很快地習慣,這種現象稱為“明順應”。明順應比暗順應來得快速,在30~60秒之內完成。如果光亮程度差異大的話,最好在變動時將眼睛閉上,以免損傷眼睛。
另外,在我們觀看周邊事物時還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條件下,看不見後方的物體。因為構造問題,如果用左右眼單看的話隻能看見約160度內的東西,雙眼並用可看見200度左右的東西。而且上下視野範圍也有限,上方為50度,下方為70度,合計起來隻有120度左右。這個範圍在動物界來說顯得很小,比如馬的視野範圍就可達350度左右。
蒼蠅的眼睛有“無數個”
蒼蠅的眼睛很大,占據了頭的大部分,但是蒼蠅的大眼睛不是一個單眼睛,而是由許多小眼組成。這些小眼一個挨一個,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小眼的形狀是六邊形的,組合起來後形成一個蜂窩狀的半球,小眼中有一個小小的錐形晶狀體,在尖端處有8個長形的視覺細胞,這些視覺細胞連接神經,通向大腦。每個小眼都能獨立看東西。但是,小眼隻能看到物體的一小部分,把所有小眼睛看到的部分像拚圖似的拚在一起,才能看見一幅完整的圖像。蒼蠅的這種眼睛叫做“複眼”。不僅蒼蠅長有複眼,所有的昆蟲以及蝦、蟹等節肢動物,都長有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