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現存的古老民族(1 / 3)

1. 因紐特人——冰雪精靈

遠古祖先放下對塵世的眷戀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還好我們還可以通過他們留下的化石去摸索那個古老的時代。而在現今的地球上,在現代文明遍及不到的偏僻角落,依然散落著一些沒有被現代文明吞噬的原始種族,他們依舊保留著古老的習俗,靜靜地生活在自己的國土中。從他們身上,我們仿佛能看到原始祖先的風貌。

地球的最北邊,是一片冰封了千萬年的風雪交加之地,如此嚴峻的自然環境下,人跡罕至,其他的生命跡象也很少,但是,就在這惡劣的環境中,卻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與冰雪做伴。他們為什麼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在這片荒寂的冰雪國度中又該怎樣生存?

幾千年前,正當因紐特人這支人類最後的遷徙大軍從亞洲橫跨白令海峽準備進入美洲腹地時,他們沒有想到,美洲印底安人會對他們進行一場圍追堵截和大屠殺!因紐特人且戰且退,最後終於退至北極圈內,時值寒冬,印第安人料想因紐特人不久便會被凍死,便停止了追殺。不曾想,因紐特人在北極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他們創造了人類生存的奇跡。

因紐特人如同他們的名字一樣,有著“真正的人”的意思,他們生存的奇跡不止一次令全世界人們所讚歎。不過,有一個民族卻不喜歡他們,那就是為保衛自己的家園將因紐特人逼向北極的印第安人。為此,印第安人送給了他們一個帶有嘲笑性質的名稱“愛斯基摩人”。雖然這個名稱也被廣泛使用,但是因紐特人並不喜歡,因為這個名稱的意思為“吃生肉的人”,聽起來極不雅觀。

不過,因紐特人的確吃生肉,而且他們更喜歡保存了一段時間並稍腐敗的肉,因為在因紐特人看來將肉做熟實在是對食物的糟蹋。其實這也是對北極寒冷的一種適應,在外打獵的人是沒有希望隨處生火的,而且北極的植物稀少,所以他們的傳統食譜全是肉類,例如海洋裏的魚類、海象、海豹以及鯨類,陸地上的麝牛、馴鹿、北極熊以及一些小動物。

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養育後代變得極為困難,為了提高嬰兒的成活率,因紐特人很早就依靠集體力量撫養子女,久而久之,他們形成了大同觀點,認為孩子是大家的。因此,不管是哪家的孩子,隻要你真的喜歡真心想領養,主家就可能會同意你把他的孩子帶走。所以,因紐特孩子往往是在許多家庭的周轉中長大的。

惡劣的自然環境也造就了他們與眾不同的外貌。盡管來自亞洲,但由於長期生活在極地環境中,因紐特人同亞洲黃種人已經發生很大差別。他們身材矮小粗壯,臉盤較寬,眼睛細長,鼻子寬大且鼻尖向下彎曲,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禦寒冷,而細小的眼睛則能防止極地冰雪反射的強光對眼睛產生刺激。正是這樣的身體特征使他們有了令人驚歎的禦寒本領。

北極也並非隻有冬天,夏季來臨時,因紐特人的生活也開始豐富起來。他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就是劃著單人皮劃艇,拿著各種各樣的工具,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麵尋找獵物。愛斯基摩獵人從小練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見在一二百米外嬉戲的海豹。一旦發現獵物,獵人就會迅速且悄無聲息地接近目標。等到靠近時,獵人以十分快的速度拿起魚叉使勁投向海豹。動作既快又要準確,否則海豹瞬間便會潛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樣也會潛入水中,甚至會把船拖翻。因為即使拖著一條船,海豹也能遊得跟平時一樣快,所以獵手還必須用網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它筋疲力盡。這時獵人再接近獵物,將它殺死並把它拴在船邊,最後全麵檢查一下船上設施後,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如果運氣好,一個獵手一天能獵到兩三隻海豹,不走運的就隻能空手而歸了。

因紐特人與鯨的特殊情結

關於鯨,因紐特人結合《聖經》嫁接了一個故事:上帝為懲罰人類的罪惡而降下洪水,因紐特人沒有躲進諾亞方舟裏,而是架著自己的皮舟隨水漂流。在他們就要餓死的時候,來了一頭弓頭鯨自願獻身為他們提供食物。因紐特人因而闖過難關並得以登岸,自此以後,每年春天弓頭鯨都會來到北極為因紐特人提供食物。這個故事在因紐特人中流傳甚廣,因此他們對鯨充滿了感激之情。正因為如此,因紐特人為每一頭被獵的鯨舉行儀式、祈禱,為它們的靈魂祝福。而這種對自然恩惠的感激之情常被我們這些現代人所淡漠。

2. 印第安人——拉丁美洲真正的主人

哥倫布在他的《航海日記》裏高度讚揚了一個民族,他描寫道:這個民族之人正直樸實,感情豐富,溫柔謙和,說話算數,忠厚老實,慷慨大方而又英勇善戰,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道德最高尚的民族。受到哥倫布如此讚美的民族究竟是何種人?原來,他們就是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上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是對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總稱,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他們是拉丁美洲最早的居民,但是這個民族在15世紀末之前並沒有統一的稱法,直到1492年哥倫布踏上這片土地。當時,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航行至美洲,他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居民稱作“indios”,譯為“印第安人”,雖然後人知道這個叫法是錯誤的,但是稱呼已經普及,所以仍然沿用至今。

正如哥倫布描述的那樣,印第安人的英勇善戰為人所稱道,特別是生活在平原上以狩獵為生的印第安人多具有勇敢善戰的精神。他們基本上以捕獵大動物為生。印第安人是靠著戰勝這片平原上成千上萬頭野牛而生存下來的。他們用牛皮牛筋建造房子,製作衣服和鞋子;用牛糞做燃料;用牛的膀胱來做飲水的器具和水壺。印第安人追尋野牛行蹤,伺機捕獵以獲得足夠的食物。

但是麵對凶猛的野牛等野獸,他們一不小心就會遭到獸群的蹂躪,他們隻能祈禱神靈的庇護,保佑他們免遭蹂躪。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

其實印第安土著人也並非土生土長,關於他們的祖先來自何方、屬於什麼人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他們是失散的以色列部族的後裔,還有人認為他們來自埃及。經過長期大量的考證,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屬蒙古人種,來自亞洲東北部。

根據地質學和冰川學研究分析,距今大約二三萬年以前的更新世末期,氣候較冷,由於冰川的關係海平麵曾大為下降,故在西伯利亞的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間曾出現過一座長約幾十千米的“白令吉亞地峽”,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通過這座“陸橋”來到美洲的。究竟是何原因促使他們從亞洲來到美洲呢?人們猜測有兩種原因:一是由於自然災害和戰爭的原因被迫遷徙;二是因野牛、馴鹿、大角鹿等大型動物從西伯利亞跑到美洲,亞洲東北部以狩獵為生的居民便一直追蹤而至。多數學者認為,他們不是一次性,而是分批到達的。

從考古發現的勞動工具和骨骸,以及現代印第安人的外部特征,也有力地證明印第安人與亞洲蒙古人種有著極強的關聯性。如圓顱、寬麵、頭發直硬、皮膚呈黃褐色且汗毛稀疏;此外印第安人眼瞼上生有蒙古褶,臀部留有亞洲蒙古人種特有的藍色斑痕,俗稱蒙古斑。這些都顯示出他們與蒙古人種有密切的血緣關係。當然二者並非一模一樣,印第安人長著在蒙古人中少見的鷹鉤鼻,故美洲印第安人應屬亞洲蒙古人種的美洲支係。

既然這個民族有著如此悠久的曆史,但為何今天存在的人數卻並不多呢?16世紀後來到美洲的歐洲殖民者帶給當地印第安人是毀滅性的災難。據統計,西班牙所屬的領地在殖民時期,有1300萬印第安人被殺,巴西地區也有約千萬被殺,又有百萬左右印度安人在美國西進運動中被殺。目前大約有三千萬印第安人。拉丁美洲的男性印第安人基本上已經沒有純男性係列的後代,其混血後代大多為男性殖民者與當地女性所生。而北美的情況更糟,印第安人被趕入印第安保留地,在當地人口所占比例小於百分之五,而印第安人僅占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

喜好過節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節日特別多,這與古代印第安人宗教儀式特別紛繁複雜有關。印第安人崇奉萬物有靈的圖騰信仰,各部落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圖騰崇拜的宗教儀式,一些儀式流傳演化下來就成為至今魅力猶存的非常獨特奇異的節日。如墨西哥的亡靈節、秘魯印第安人的太陽祭等,同時印第安人還保留了一些自己獨特的節日,如巴西印第安人的穿耳節以及玻利維亞印第安人的降魔節等。許多印第安人的節日到今天仍隻是本民族自己的節日,但是有一些節日如今已成了當地人民共同的節日。

3. 毛利人——藝術天才

新西蘭是一片美麗富饒的土地,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毛利人更是心靈手巧,稱他們為天生的藝術家毫不言過。當徜徉於毛利人的載歌載舞當中時,你會禁不住感慨:一個原始的民族文化正是因為極富魅力才如此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國家的生活。正因為有了毛利人的文化,使得新西蘭這片土地更加受到世界各地旅遊者的喜愛。

毛利人是新西蘭的原住民,在毛利語中,他們的名字是“正常”或“普通人”的意思。這個名稱的來由較為有趣,當時,歐洲人發現這個特殊的種族時,好奇地問當地人他們的民族應該如何稱呼,因為在他們眼裏,這個種族的人非常特別,並非正常人。但是,毛利人卻十分謙虛,他們隻回答他們就是普通人、正常人,而這個發音剛好為“毛利”,就這樣,這個隨便的回答變成了外界對他們的稱呼。

今天的毛利人是從哪裏來的呢?相傳複活島上,原始的毛利人在天然資源不足的環境下,過著互殘的生活;島上終年戰爭,紛擾不堪,戰敗的一方,經常會淪為戰勝方的食物。直到後來有一個人帶著兩艘船,領著兩百人,並帶來許多食物登上複活島,而被推崇為該島的國王,複活島上的生活才算有了秩序。

13世紀前後,毛利人遷徙到新西蘭。在英國航海家庫克發現太平洋中這塊綠洲之前,僅占新西蘭總人口百分之九的毛利人卻是這塊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令人欣慰的是,這裏的英國移民及其後裔手下留情,新西蘭毛利人才沒有遭受像澳大利亞土著人那樣被大批殺戮的結局。

在新西蘭定居後,毛利人以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分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木雕,便是毛利人最引以為傲的技藝。早期毛利人沒有文字,他們記載曆史的方式是口頭傳說和將記號刻在木頭上,也因此形成了毛利人獨特的木雕藝術。

關於毛利人木雕有一段古老傳說:魯阿是毛利人的祖先。一天,他的愛子不幸被海底群魔綁走。惡魔們用妖術將魯阿之子變成木頭,作為裝飾品豎立在魔王洞穴前。魯阿尋子前來,走入洞門,發現牆邊整齊排列著一座座木雕人像,這些木雕竟相互說起話來。黑夜,惡魔們都睡熟了,魯阿將洞內所有透光的門窗遮掩起來,洞內一片漆黑。等到天色大亮,惡魔們依然呼呼大睡。這時,魯阿迅速將掩遮物全部揭去,強烈的陽光穿透門窗,直射到洞穴裏,群魔們頓時頭暈目眩,抱頭鼠竄。魯阿趁勢掄起石棒,痛打惡魔,救出愛子,凱旋而歸,同時隨身帶回一些木雕人像。它們便成為毛利人木雕藝術的淵源。至今,在新西蘭毛利人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佳話:木雕藝術即魯阿藝術。幾個世紀以來,毛利人執著地保持著本民族文化和藝術的統一性,將木雕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把毛利人稱為天生的藝術家一點也不為過。除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木雕,在音樂和舞蹈上毛利人也有其獨到之處。他們從傳教士那裏學習讚美歌的旋律與和聲,再經過巧妙的運用,發展成毛利人獨有的明朗愉快的音樂。現在,一旦新西蘭有節日慶典,毛利人的音樂是必不可少的。

同任何土著民族一樣,毛利人也擁有著自己獨特的信仰,而他們的信仰也往往與當地自然條件有關。新西蘭位於環太平洋火山活躍地區,多有由地熱產生的溫泉。原始的毛利認為溫泉是上帝賜予的神聖之水,蘊涵著神秘的遠古力量,能給他們帶來財富和生命的活力。於是祖祖輩輩依仗著溫泉繁衍生息的毛利人,死後也要葬在溫泉群中,因為他們相信地熱蒸氣會把靈魂帶進天堂。

特殊的歡迎禮儀——碰鼻禮

新西蘭毛利人歡迎客人的方式是很特別的。有一種“家庭式”的歡迎儀式,開始時,會場是一片寂靜,男女整齊地列隊兩旁,在一陣長時間沉寂以後,突然走出一位赤膊光腳的中年人,先是一聲洪亮的吆喝,接著引吭高歌。歌聲剛落,年輕的姑娘們翩翩起舞,舞姿優美,周圍的人低聲伴唱。歌停舞罷,他們就一個個走過來同客人行“碰鼻禮”,鼻尖對鼻尖,互碰三次,以表示宴會進入高潮。

4. 澳洲土著人——追捕高手

土著人由於生活方式落後,與現代人類文明相距甚遠,常常受到人們的歧視。不過,土著人擁有著現代人已經不具備的生存能力和技巧。在澳洲一宗兒童失蹤案件中,當地的土著人就根據味道找出了失蹤的小女孩。這讓所有人對土著人刮目相看。盡管如此,土著人那些慘痛的曆史仍曆曆在目。

澳大利亞隻有近代史,而要追究澳大利亞的早期曆史,那就要屬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曆史。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在歐洲人占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五百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文化是全世界曆史最悠久,迄今一直充滿活力的文化之一。

澳洲土著人有著高度靈敏的嗅覺和視覺,有著非常強的判斷力,而對於澳洲土著是如何擁有這種種過人之處的本領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一次意外事件讓澳洲的城市居民與土著居民有了近距離接觸。在新南威爾士,一個四歲女孩離奇失蹤了,連警察也無能為力。無計可施之時,人們隻好試著求助當地的土著人。土著人熱心地答應了人們的要求。他在拂曉前趕到女孩家,繞著屋子疾步行走,越繞越遠,忽然之間,他滿懷信心地沿著一條直線前進,甚至一片落葉,一根斷枝,一顆石子,都是他跟尋的對象。有時快速前行,有時跪臥於地。幾個小時後,他發現這位迷途的小女孩筋疲力盡地倚臥在一棵大樹旁邊。人們無不為土著人的追捕能力所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