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發達國家的動物保護和利用(1 / 1)

發達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更先一步認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因而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大聲疾呼“保護野生動物”。研究他們的動物保護經驗和管理方法,也許對我們更好的保護好本土的野生動物可以有些幫助。

(1)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目標是:從根本上預測、防止及解決使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或丟失的原因,以逆轉目前生物多樣性降低或丟失的趨勢,並使歐盟領土內外的物種和生態係統(包括農業——生態係統)處於滿意的保護狀態。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規劃出了一個明確的行動框架,並規定了總目標和部門目標。主要是以下4項內容:一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二是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三是研究、鑒定、監測和信息交換;四是教育、培訓和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

(2)美國保護瀕危物種的有關法規

美國進行了許多立法對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如,《瀕危物種法》、《遷移鳥類條約法》、《魚與野生動物合作法》、《國家野生生物庇護所管理法》、《北美濕地保護法》等。其中最重要的要數《屬瀕危物種法》。

《瀕危物種法》禁止未有許可證對列入聯邦目錄的物種進行捕獲。但是伴隨性捕獲許可證的發放,允許資產所有者在其資產內有瀕危物種存在的情況下,進行其他方麵合法的經濟開發活動。例如,美國的國際造紙公司為砍伐作為其造紙原料的木材,製定了一個棲息地保護計劃,保護在公司東南部土地上的瀕危紅帽啄木鳥。計劃中描述了砍伐林木對紅帽啄木鳥的影響及減輕該影響的措施。措施包括建立近5300英畝、居住了25~30個該啄木鳥家族的棲息地,以增加啄木鳥的數量。

(3)澳大利亞對野生物種商業利用的一些管理辦法

澳大利的一些經驗表明:給予瀕危野生物種一種價值,比沒有商業價值能帶給該物種的更大保護。例如,為獲取原產於澳大利亞的袋貂的肉供本國食用及出口用,持續地對其進行高水平的商業捕獲已有幾十年。但其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量增加。再如,在澳大利亞巴斯海峽島上的土著居民商業捕獲灰鸌,以獲得其肉、油及羽毛供本地應用或出口用也有幾十年的曆史,但灰鸌的數量仍在增加。這都是由於商業捕獲對這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的緣故。

以上事例表明,隻有在土地所有者能從棲息地上的野生生物獲得收益的情況下,他們才可能對這些棲息地進行保護。因此,應把天然棲息地看成為一種經濟資源,因為它有應用價值,並能與其他使用土地的方法進行競爭。把它看成是有經濟價值的,才能使它受到充分的尊重與保護。這也表明,在技術上可持續性的采收或獵取是可以做到的,關鍵的問題是政府能否駕馭可能起破壞作用的經濟和社會力量。

保證資源的擁有者看到管理良好的野生生物貿易具有經濟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對政府有關機構而言,野生生物商業利用企業家和動物保護團體的挑戰是如何對商業應用進行管理,以減輕風險,並達到最大程度的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可持續的應用。

然而,我們也不能不遺憾地看到,—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惜花高價購買發展中國家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眼前經濟利益,不得不以犧牲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些外彙。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一些地區的生態平衡,致使—些野生動植物資源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