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美〕包弼德(Peter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4.鮑昌編:《文學藝術新術語詞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
5.蔡茂雄:《六一詞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6.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7.曹寶麟編:《中國書法全集》,北京:榮寶齋,1992年。
8.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9.陳尚君:《陳尚君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陳寅恪:《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4。
11.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2.陳寅恪:《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3.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4.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5.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6.程傑:《北宋詩文革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17.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8.程學恂:《韓詩臆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19.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20.〔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21.〔日〕村上哲見著,楊鐵嬰譯:《唐五代北宋詞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2.〔日〕東英壽著,王振宇、李莉等譯:《複古與創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複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3.馮友蘭:《三鬆堂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24.高辛勇:《形名學於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25.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26.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27.顧永新:《歐陽修學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28.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9.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30.韓經太:《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1.何冠環:《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32.洪本健:《歐陽修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33.黃進德:《歐陽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4.黃佘:《歐陽修詞箋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35.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36.黃一權:《歐陽修散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37.〔日〕吉川幸次郎著,李慶等譯:《宋元明詩概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38.《紀念歐陽修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中文係,2009年。
39.江弱水:《中西詩學的交融——七位現代詩人及其文學因緣》,台北:人間出版社,2009年。
40.蔣天樞編:《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1.柯敦伯:《宋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42.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43.李棲:《歐陽修詞研究及其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44.〔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袁以葦等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6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45.劉德清:《歐陽修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6.劉德清、歐陽明亮編:《歐陽修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47.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以元白之元和體的創作影響為中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48.劉若愚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49.劉尚榮:《蘇軾著作版本論叢》,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50.劉揚忠:《詩與酒》,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51.劉揚忠等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鑒》,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年。
52.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53.盧家明:《歐陽修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54.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5.呂思勉:《宋代文學》,萬有文庫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56.呂思勉:《論學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57.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58.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59.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製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60.莫礪鋒編:《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61.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長沙:嶽麓書社,1986年。
62.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年。
63.〔日〕淺見洋二著,金城宇、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中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4.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賓四先生全集》第十六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65.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
66.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67.錢鍾書選注:《宋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68.沈鬆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9.沈鬆勤編:《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70.施培毅編:《歐陽修詩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
71.〔美〕斯蒂芬·歐文(Stev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72.〔美〕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73.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74.田曉菲:《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75.汪淳:《韓歐詩文比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76.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77.王秋生編:《歐陽修、蘇軾潁州詩詞詳注輯評》,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78.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79.王水照、崔銘:《歐陽修傳:達者在紛爭中的堅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80.王桐齡:《中國史第三編》,北平:北平文化學社,1929年。
81.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82.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83.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8年。
84.楊義:《重繪中國文學地圖:楊義學術講演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85.楊義:《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86.楊胤宗:《屈賦新箋——離騷篇》,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5年。
87.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②》,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88.〔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89.餘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90.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
91.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92.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93.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
94.張惠民、張進:《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95.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96.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97.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98.朱東潤:《梅堯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99.朱剛、劉寧編:《歐陽修與宋代士大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