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對失落文明的探秘(5)(3 / 3)

可是,由於明溝暗道實在複雜,也許除了印加皇帝和他的幾個親信知道秘密入口外,其他人都難以找到地道的入口。西班牙人曾想發掘薩克薩伊瓦曼地道,但麵對錯綜複雜的明溝暗道和艱固的建築物,他們隻能無功而返。

第四種猜想:印加帝國的大後方“馬丘比丘”可能是印加金寶的一個主要隱藏之地。“馬丘比丘”在土著印第安人語言中意即“古老的山峰”。相傳當年印第安人為反抗皮薩羅的血腥掠奪,將1575萬磅黃金埋藏在一座隱匿於安第斯山深山幽穀裏的城市附近,後來的西班牙人和300多年來的各種探險隊都曾在群峰密林之中尋找過這座“古老峰頂”上的城堡和這批失蹤的黃金,但不是徒勞往返,便是一去不複返,始終沒有發現任何蹤跡。悲觀者在失望之餘幹脆聲稱,根本不存在什麼“馬丘比丘”。然而,1911年6月,美國耶魯大學研究拉丁美洲曆史的年輕助教海勒姆·亞·賓厄姆卻發現了這座失蹤400年之久的古城。

賓厄姆經過實地考證後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傳說中的聖城,是印加文明的搖籃。相傳它是古代阿摩達王朝的根據地。印加末代皇帝是知道印加金寶的主要隱藏之地的。但隨著他的死亡,印加金寶藏可能成了永遠的秘密。

印加人的“巨石文化”探秘

1911年,美國的考古學家海勒姆教授,在秘魯庫斯科以北120千米處的高山上,發現了一座被人們遺忘了300多年的神秘古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位於海拔2450米的叢山之巔,據考證,此城建於15世紀,是南美洲西部的印加帝國第八代國王帕查庫蒂·尤潘基統治時期(1438~1463或1471)的曆史遺跡。數百年來,曆經山洪暴雨和雷擊地震的摧殘,這座山城中的多數建築已經倒塌,但仍有216間石屋至今仍完好無損。尤其是這座山城中用花崗岩巨石砌成的牆垣,更是巍然屹立。建造這道牆垣的石塊,體積大小幾乎相等,層層疊加,不施泥灰抹縫,卻堅固無比。在簡單的金石工具的時代,印加人的石砌技術能達到如此精湛的程度,既讓人感到無比驚奇,又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在印加人留下的遺跡中,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以巨石為材料的建築藝術,其規模之宏大,技藝之高超,常常顯示出超越當時的工藝水平。考古學家和史學家把這些巨石建築說成巨石文化,該文化中首先應該介紹的是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這座城市的主要建築全部由精工鑿平的巨石砌造,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合劑銜接,但至今卻連剃須刀片都插不進去。

在庫斯科城四周的山嶺上有很多古堡,其中城北的薩克薩瓦曼古堡有三道石牆圍護,每一道石牆高18米,長540米以上。每塊巨石長8米,寬4.2米,厚3.6米,體積約121立方米,重量達200噸。在500多年前的美洲,既沒有鋼鐵工具,又沒有開山炸藥、車輪技術,印加人怎麼能開采出如此巨大的石料呢?又怎麼能運到目的地呢?這些疑問都讓人困惑不解。

許多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和考察認為,印加人的疊石建築藝術,是從以前各個時代的巨石文化傳統中繼承下來的。在印加帝國鼎盛時期,各地優秀的工匠集中到庫斯科,從而為巨石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前提。在進行大規模的建築活動中,又總是出動上萬人做工,這就使得滾木運石的方法得以實行。

法國著名學者、美洲史專家波爾·裏維等人通過考證指出,印加人雖然還不知道怎樣冶煉鋼鐵,但他們卻能夠利用銅、錫、金、銀的不同比例,配製成多種合金,並熟練地掌握了鍛造、加工和成型蠟模澆鑄等工藝技術。特別是他們使用含錫量不同(3%~14%)的青銅合金,再經過高溫鍛煉,就可以造出堅硬如鐵的斧、鑿、釺、錘等破石工具,這樣就可以比較輕鬆地進行巨石開采。

對於印加人加工巨石的方法,秘魯的專家們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他們在對庫斯科附近的一個采石坑進行考察時,發現裏邊有許多植物的枝葉殘跡。據當地傳說,有一種啄木鳥,常常用嘴銜著一種神奇的植物在岩壁上鑽孔築巢。照此推測,這種植物具有軟化石頭表麵、降低岩石硬度的奇妙功能。印加人掌握了用這種植物軟化岩石的方法,然後再利用金石工具,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對中長石、玄武岩、閃綠石進行加工,鑿成各種形狀,刻成各種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