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靈感來襲的瞬間(4)(2 / 3)

為了對俄國的果樹品種有所了解,一年秋天,他一個縣一個縣地視察。當他看到幾乎沒有耐寒的優良果樹品種時,決心徹底改變祖國林果業的這種十分落後的現狀。

他給自己的研究工作確定了兩大任務:一是要在俄國中部培育出耐寒的漿果植物種類;二是要把南方的樹種移向遙遠的北方種植。他把幹鍾表匠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在佛羅內茲河邊買了土地,把南方的優良品種的枝芽嫁接在北方耐寒品種的砧木上。結果樹是接活了,但當嚴寒來臨,所有的接枝卻全部凍死了。他用嫁接的方法反複實驗了10年,但都失敗了。

於是,他開始研究人工雜交和人工授粉的方法。在這項實驗中,他領會到植物雜交時幼苗容易接受外界的影響而變異,明白了自己過去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用了成年的純種。

他又培育出許多雜交幼苗品種,但寒流到來後,大部分幼苗又被凍死了。米丘林並不氣餒,他經過仔細的觀察,發現在園裏一角的沙地上,長出的幼苗比較耐寒,於是他明白了:“土壤肥,環境條件好,幼苗必然長嬌了,因此不能耐寒。”他高興地跳起來,說:“必須用貧瘠的沙質土壤來培育耐寒的幼苗。走!搬到沙質土壤去!”

1900年,米丘林在離科茲洛夫城2000米的地方,找到了一片沙質地。他把樹苗一棵棵地移栽過去。在這裏,他辛勤勞動了七八年,培育出了許多優良的耐寒品種果樹。

後來,米丘林又實驗了使果實早熟的方法。他把南方果樹移到北方種植。最後,這些南方的果樹終於在北方安了家,並開放出芬芳的花朵,結下了豐碩的果實。

按說,米丘林的巨大成果得益於他堅韌、辛勤的探索與年複一年的踏實艱苦的耐心等待。但沙地幼苗栽培的偶然發現,卻是他長期探索研究的一個新的有利轉機。正是米丘林迅速抓住了這一新的偶然轉機,才成就了他的果樹培育事業,實現了他“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賜,必須向大自然去索取”的著名格言。

發現電磁波的人

1857年2月22日,赫茲出生於德國漢堡。他小時候想當一名建築工程師,於是在漢堡學校畢業後,他又到慕尼黑繼續求學。

1878年,他偶然在柏林聽了著名物理學家亥姆霍茲的演講後,改變了原來的求學初衷。他對物理學中的電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此進了柏林大學學物理。

1880年,赫茲從柏林大學畢業,發表了論文《電運動的功能》。亥姆霍茲看了赫茲的論文以後,很賞識他,便讓他作為自己的助手。

赫茲在大學學習期間,一直在探究麥克斯韋的“電磁說”,想在電磁研究上有所突破,但因學識水平不足,隻好暫時放下。直到1883年,他在基爾時,又正式開始對電磁進行研究,但仍然沒有結果。2年後,他到卡爾斯魯赫高等工藝學校當物理教授,繼續實驗麥克斯韋的“電磁說”。

一次,電磁火花在赫茲長期刻苦的探索中終於閃爍出了成功的光輝。赫茲在實驗室裏,把兩根光滑的銅球杆各自係在兩片鋅片上,同時又把銅杆接觸到感應圈的兩端。當鋅片通電時,奇異的現象發生了:兩根銅球杆自然靠近,並且冒出微弱的小火花。

這一現象啟發了赫茲,他趕緊用檢波器來檢查這些光中是否含有電磁波。他的檢波器很簡單,隻用一根銅絲彎成一個圓圈,然後在相對兩端各係住一個小銅球,銅球上麵裝有螺旋機,使兩球可以自由移近它們的距離。他把這個檢波器靠近鋅片那端爆火花的銅球杆時,銅絲圈兩端也有火花爆發出來。赫茲的這個實驗充分證實了麥克斯韋的“電磁說”是正確的,也證明了這火花的發生是由於銅球的震動所發出的電波而引起的。因為這是無線電發明的開始,所以人們稱這電波為“赫茲波”。

多年以後,赫茲又以精密的實驗,更集中精力研究這些電波。每一次實驗,他都記下了它們的路線、長度,它們的反射和曲折。他發現了許多有關電磁波的有趣現象:這些神秘的電波速度極快,它和光速一樣快;它可以毫無阻礙地迅速通過很厚的牆壁或高山,但卻透不過金屬片。赫茲的這些電磁波的巧妙實驗證明了光含有電磁波的性質,因而啟發了科學家們對光和電的重新認識,開辟了無線電時代的新紀元,為俄羅斯科學家波波夫、意大利科學家馬科尼的無線電發明鋪平了道路。如波波夫在赫茲逝世的一年後,即1895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無線電接收機。馬科尼於1897年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線電公司。後來的無線電話、無線電廣播以及整個的電訊業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