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珠江三角洲(4)(1 / 3)

香港在發展規劃中,建立工業村(大埔村為65公頃,元朗村為72公頃),以提高技術水平。為解決工業過分集中而建立衛星工業城,有荃灣新市、屯門新市、沙田新市、大埔新市、粉嶺、上水新市、元朗新市、和將軍澳新市,以分散工業。新市的形成也解決了居住難的困境,為保證工業的發展,還計劃擴建集裝箱碼頭,解決貨運困境。興建新機場也勢所必然,啟德機場狹小,不能夜航,難與日本成田機場、台灣桃園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競爭,應另擇地興建。另與中國內陸加強溝通(快速火車、高速公路等),興建港珠(海)跨伶仃洋大橋等,為擴大海向腹地和陸向腹地努力。為改善投資環境則建立大亞灣核電站、深圳供水工程,使香港今後繁榮有所保證。省港澳是三角洲三大城市,鼎足而立,是珠江三角洲的明星,重視文化交流,加強教育,提高香港人文化程度,擴建大學也很有必要。

深圳和珠海市

1.深圳

深圳市特區有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擴大就業、出口,增收外彙益處,故土地使用費低,使用年限可達50年,高科技、不謀利項目還可免土地使用費。所得稅率比一般低了1/2,即稅率為15%,進出口稅也稍低或免征。企業以三資企業為主,經營以市場經濟為主導,外向型的經濟結構,並與非特區隔離,如憑證入境。深圳沿英屬新界建特區,即是想利用這一地理優勢,將寶安縣2020.5平方公裏土地劃出沿新界部分327.5平方公裏建為特區。1991年出口總額59.9億美元,在全國城市中居第二位。這是由我國各省市、中央各部委大力投資所致。現深圳市向綜合性經濟特區發展,工、商、農、牧、住宅、旅遊均應發展,即近期要建成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吸引港澳遊客的旅遊區。海外僑胞12萬人,港澳同胞49萬人,僑彙高峰年可達百萬美元,有利外資引進。寶安縣本是三角洲邊緣丘陵區的落後縣,人口密度約160人/平方公裏,屬人口稀少縣份,人口27.5萬,建國以來至1979年人口增長率0.5%,全國少見。這主要由於青壯年逃港嚴重、農村女多於男(10∶8.5)。全縣沒有現代化工業。1978年工業總產值才6154萬元。到深圳1987年市區工業總產值達50億元。這是由於興辦特區,吸引外資,辦起三資企業的結果,特別是1983年以後,由“三來一補”方式改為三資企業方式,內聯企業的重視也使深圳工業發展加速,因內聯企業不少是骨幹企業。但深圳市從城市功能結構看,仍和香港,廣州有一定差距,表現為生產、服務(消費)和管理的協調方麵,還未成熟,也表現為生活水平比港稅要高,社會秩序還欠寧靜。現分述如下。

1.加工工業,深圳市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吸引外資成效顯著,深圳河對岸的香港是世界金融三大中心,遊資多達1000億港元以上。深圳外資80%來自香港。香港工業不少是居世界前列,如服裝、玩具、鍾表,電子、紡織、塑膠、電池等等,但不少工廠受香港高工資、高地租影響,使產品競爭能力減弱,特區建立正好為香港企業解困,土地、廠房、勞動力均可廉價供應,有利於港商及外商在深圳設廠。原料、裝備、新技術、產品外銷都很方便。

發展商品農業、假日旅遊業、房地產、外彙商業都比國內任何地方適宜。目前深圳土地仍有幾千畝在新界,農民每天還在過境耕作。因此,目前深圳已成為一個以電子工業為主,紡織,機械、化學、食品、印刷、縫紉、家具、飼料等為輔的工業體係。過去深圳隻有224間作坊,今天廠家10000家以上,年產值在251億元(1991)。這個工業體係也和先進技術引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