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底世界裏,充滿形形色色、奇特多彩的生物。其中有一種會給自己造“房子”的動物,它們能從自己的身體裏分泌出石灰質,作為建築材料來建造“房子”,用做自己的棲身之所,也做保護自己的外殼,這些動物就是上麵我們已經介紹過的貝類。因為它們的身體柔軟,所以屬於軟體動物。它們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貝殼。除了貝類外,海洋底部還存在很多其他的軟體動物,例如石鱉、牡蠣、螠蟶、海兔、珍珠貝、蚶子、蛤仔、鮑魚、烏賊、鸚鵡螺、貽貝、文蛤等等。
1.石鱉
石鱉屬於多板綱中原始類型的貝類,它的身體一般很小,中國常見的種類長度約2~3厘米。它的顏色和岩石一樣,形狀有點像陸地上的潮蟲。石鱉通常呈卵圓形,扁平,兩側對稱,貝殼由8塊殼板覆瓦狀排列而成;貝殼周圍有一圈外套膜,又稱環帶;足扁而寬,幾乎占整個身體腹麵,適於吸附在岩石表麵或匍匐爬行;口內有發達的齒舌,可從岩石上刮食藻類等植物。石鱉的種類約近600種,在世界各地的海洋裏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鹽度正常的礁岩海岸或鹽度較高的大洋底部,但多見於溫暖地區,常棲息在潮間帶或淺水中(尤其是溫暖地區)。較冷的地區,石鱉生活在深水中,直到4000米深處。它們多數夜行,幼體自由生活,數量極多,是海洋浮遊生物的重要組成之一。
石鱉是一種移動緩慢、吃水藻的軟體動物。但石鱉中的另類—戴麵紗的石鱉卻不吃素。它們用自己的麵紗做成一個45°角的陷阱,當一些不知危險的小東西,如小魚、小螃蟹,靠近戴麵紗的陷阱時,“啪!”石鱉立即拉下麵紗,罩住獵物,然後,用舌齒咀嚼這些營養的食品。石鱉生活在從美國阿拉斯加到南加利福尼亞的太平洋東海岸,在卵石下和岩石縫裏或許就能找到它們。
2.牡蠣
牡蠣是蛤類的一種,又名蠣黃、蠔白、海蠣子、青蚵、生蠔、蠣蛤等等。牡蠣生長在溫、熱帶海洋中,以法國沿海所產最為聞名。牡蠣就是法國著名短片小說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於勒》當中出現的動物,小說中有兩個貴夫人吃牡蠣的情節。牡蠣肉質細嫩,鮮味突出,帶有腥味,味道獨特。可以汆湯、打鹵、燒、軟炸,還可製成罐頭,亦可加工製成蠔豉或蠣幹、蠔油。
常見的牡蠣有長牡蠣、大連灣牡蠣、近江牡蠣等。
(1)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50厘米。右殼較小,鮮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麵平坦或具有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殼內麵瓷白色,殼頂二側無小齒;左殼凹下很深,殼頂附著麵小。長牡蠣質硬,斷麵層狀,潔白,無臭,味微鹹。
(2)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麵淡黃色,具疏鬆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內麵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出數個,明顯,內麵凹下呈盒狀,鉸合麵小。
(3)近江牡蠣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等。右殼外麵稍不平,有灰、紫、棕、黃等色,環生同心鱗片。幼體者鱗片薄而脆,多年生長後鱗片層層相疊,內麵白色,邊緣有時淡紫色。
3.珍珠貝
珍珠貝為暖海產且屬於雙殼類,和貽貝以及扇貝等同是用足絲附著在岩石、珊瑚礁、砂礫或其他貝殼上生活的種類。珍珠貝喜歡在浪靜水清、溫暖流暢、餌料豐富的淺海沙底上棲息,而且海水鹽度要適當。珍珠貝的種類很多,有珍珠貝、大珍珠貝、馬氏珍珠貝、企鵝珍珠貝等等。其中以馬氏珍珠貝最普通,合浦的珍珠就是從這種珍珠貝采得的。
合浦貝育成的珍珠質好,是當前日本養珠的主要貝種。合浦貝分布在廣東、廣西、台灣沿海。自日本千頁縣以南至菲律賓、越南、緬甸、印尼及澳洲等地,都產此貝。黑蝶貝隻產黑真珠。供您恩珍珠貝是以合浦貝與黑蝶貝雜交而育成的一種新貝,目的取合浦貝生長快速的優點與黑蝶貝的優良色澤。解氏珍珠貝多用於生產藥用真珠,育成的真珠多為黃色係列。白蝶貝又稱大珠母貝,生產的真珠顆粒較大,稱為南洋珠,在菲律賓以南為多,如海南島、雷州半島至澳洲西海岸、所羅門群島及馬來群島等地。大珠母貝又名白螺珍珠貝,是我國南海特有的珍貴珍珠貝類。它形狀像碟子,個體大,一般體長24厘米,體重5000克,是珍珠貝種類中最大的一種。海南出產珍珠貝還有馬氏珍珠貝、企鵝貝、解氏貝和美麗貝等,大珠母貝蘊藏量約占全省各類珍珠貝總蘊藏量的90%。大珠母貝的經濟價值很高。它的外殼是醫藥和工藝原料,國際市場上銷路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