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訂出後傳達我的命令,召集你們的力量,把我救出城堡,同時等待外國援軍。
他們終於得到了置瑪麗於死地的主要證據。瑪麗預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她在給伊麗莎白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三點請求:一是將她秘密行刑;二是死後歸葬法國;三是遺物分贈給她的侍從,對他們不予加害。
據說,伊麗莎白看完後落下了眼淚,但始終沒有回信。
法庭拒絕了法國、蘇格蘭特使為她說情的請求,也駁回了她的申訴,果斷地判處瑪麗極刑。議會也批準了法庭的判決。
1578年2月8日清晨,瑪麗刻意妝飾起來,做完早禱後,一手拿著《聖經》,一手拿著十字架,款步進入了行刑廳。劊子手取下了她的頭飾,拉下了她的衣領,瑪麗安詳地把頭枕在鐵砧上,口中喃喃地祈禱著:
“主啊,我把我的靈魂托付給你!”劊子手舉起鋒利的大斧,砍下了她的頭顱,鮮血染紅了她的長裙,也飛濺到圍觀者的身上。事後,狡黠的伊麗莎白聲明自己從來沒有授權任何人傳達處死瑪麗的命令。她的副首相戴維遜成了這次處決的替罪羊。
瑪麗被處死後的第二年,英國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爭奪海洋霸權的決戰也就開始了。所以,殺死瑪麗之時,也是英國下決心與西班牙殊死一戰之日,因此,很多史家把瑪麗之死看成是這一場大戰的序幕,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但是,瑪麗在受審判之時,斷然否定自己的罪狀,陳述了自己長期身陷囹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困境。伊麗莎白則在處決瑪麗之後,斷然否定曾經下達過任何處死瑪麗的命令。顯然,這兩姊妹都在玩弄欺蒙世人的伎倆,以至於瑪麗到底參與了天主教派的複辟陰謀沒有,伊麗莎白到底下達了處決瑪麗的命令沒有,竟成了英國曆史上的一個永遠無法揭開的謎團。
拿破侖:死亡之謎
1821年5月5日,近代偉大的資產階級軍事家,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上度過了六年的流放生活之後,停止了呼吸。
盡管遵照死者的遺囑對屍體進行了解剖,但當時在場的幾名英國軍醫和拿破侖的私人醫生都清楚地知道,任何意外的結果都會掀起難以逆料的政治風波。解剖結果秘而不宣,所以,直至今日,拿破侖之死仍然是醫學界和史學界饒有趣味的話題。
旋風般的崛起
1793年7月,法國地中海著名港口城市土倫叛亂,英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對叛亂分子進行了直接支援。共和國軍隊包圍了土倫,但久攻不下。炮兵上尉拿破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拿到炮兵副指揮官的委任狀的。
交給他的是四門大炮和兩門臼炮,既無彈藥,也無維修工具,有的隻是一群從未受過訓練、不會使用大炮的士兵。
他威風凜凜地巡視了他的陣地,禁不住狂嘯起來:“一群飯桶!這裏離英國船艦三個射程,離海岸兩個射程,難道我們寶貴的大炮,是用來轟擊我們自己的農舍的嗎?”
六個星期以後,他搞來了200門各種口徑的大炮和裝備,訓練出一支進攻力量很強的炮兵部隊。他利用一座茂密的橄欖園做掩護,設置了13個可以直接攻城的炮兵陣地。
總攻開始了,大雨滂沱,七八十發炮彈暴雨般地向敵人的陣地傾瀉,然而反擊的炮火也非常猛烈。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拿破侖帶領後備軍衝了上來,一發炮彈擊斃了他的戰馬,一顆流彈打傷了他的小腿,但他毫無畏懼,毫不驚慌,指揮著他的炮隊對準敵人的炮台,對準港口,對準英、西兩國的艦隊,猛烈射擊。
受到重創的英國軍艦逃跑了,土倫叛亂平息。從此,一個從未聽說過的名字在巴黎上空震響,那就是拿破侖!
1796年,拿破侖遠征意大利。皎潔的月光下,利沃裏山穀處處營盤。一名睡著的法國哨兵突然驚醒,朦朧中看到有個人正拿著他的槍在替他站崗。這人有點麵熟,哨兵揉揉眼睛,禁不住大叫起來:
“啊,上帝!”哨兵認出了這張輪廓分明的臉,他“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惶恐和絕望使他不敢抬頭。
“朋友,”拿破侖說,“這是你的槍。你太辛苦了,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會兒,下次可要小心啊!”這是27歲的拿破侖作為法國意大利軍團總司令第一次率兵出征中的一幕。後來,這個哨兵所在的部隊,四天內跑了一百多公裏路,參加了三次出生入死的戰鬥,沒有人發出過一句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