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友,全稱為“中國文化書院·綠文化分院”,是非贏利民間環保團體,是我國最早在民政部門注冊的民間環保組織之一,成立於1994年3月31日。創始人是梁從誡、楊東平、梁曉燕和王力雄。
自然之友標誌
該組織成立後,以開展群眾性環境教育、倡導綠色文明、建立和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文化、促進中國的環保事業為宗旨,在國內有著良好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和公民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並已成為我國民間標誌性環保組織之一。現有會員一萬多人,由會員發起創辦的NGO也已有十多家。保護滇金絲猴
1995年,任職於雲南省林業廳的環保誌願者奚誌農聽到了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德欽縣為解決財政困難,決定在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南側,砍伐100平方公裏的原始森林。在奚誌農看來,這片世界罕見的高海拔針葉林的毀壞,不僅對滇金絲猴,而且對生長在這裏的許多珍稀動植物種類都是滅頂之災。為了挽救這片森林和滇金絲猴,奚誌農找到著名環保作家唐錫陽,與唐錫陽一起致信當時的國務委員宋健,唐錫陽又聯係了“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梁從誡聞訊後,馬上發動“自然之友”新聞界的會員,在報紙上迅速報道傳播滇金絲猴生存環境麵臨威脅的事實。後來,梁從誡得知唐錫陽要帶一批大學生親自去雲南考察,馬上代表“自然之友”捐助了5000元。“自然之友”和社會各界的努力終於引起了中央有關領導人的重視,才製止了雲南德欽縣對天然原始森林的砍伐。知識鏈接
德欽縣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橫斷山脈中段,“三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並流”腹地。雪山突兀,大江蜿蜒,林海蒼茫,峽穀深邃,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顯示出獨特誘人的魅力。德欽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在全縣7596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以雪山、冰川、峽穀、草甸、湖泊和多樣性生物構成綺麗的自然景觀,以神秘奇異的宗教文化,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優美和諧的音樂舞蹈,獨特的飲食風味等,繪成了一幅幅異彩紛呈的藏民族風情畫。是雲南省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德欽縣境內,巍峨的雲嶺屬橫斷山脈,群峰連綿,白雪皚皚,遠眺終年積雪的主峰,猶如一匹奔馳的白馬,因而得名“白馬雪山”。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麵積190144公頃,198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高山針葉林、山地植被垂直帶、滇金絲猴、雲豹、小熊貓等30多種野生動物。因此,白馬雪山有“寒溫帶高山動植物王國”之稱。這裏環境幽靜,人跡罕至,生物種類也較多,常見的獸類有47種,鳥類45種,是我國特有的滇金絲猴棲息繁衍的理想之地。滇金絲猴
1998年,梁從誡得知雲南的天然林砍伐行為並沒有真正地終止。他便再次請“自然之友”在媒體工作的會員,迅速將這一情況通報中央電視台。電視台記者很快趕到滇西北進行現場采訪,並在《焦點訪談》節目中,將此事向社會曝光。強有力的輿論監督力量,迫使當地政府部門迅速采取措施,禁止了對原始天然林的砍伐行為。滇金絲猴最後的棲息地終於保存下來了。
保護藏羚羊
藏羚羊有“高原精靈”之稱的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屬種,早在1979年就被列入《國際野生瀕危動植物貿易公約》的嚴禁貿易物種名錄。藏羚羊也是一種優勢動物,隻要你看到它們成群結隊在雪後初霽的地平線上湧出,精靈一般的身材,優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你就會相信,它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存數千萬年,是因為它就是屬於這裏的。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沙圖什”披肩風靡歐美市場,一條披肩可以賣到1萬至4萬美元。因此,“沙圖什”就成為歐美等地貴婦、小姐顯示身份、追求時尚的標誌。“沙圖什”是直接由藏羚羊絨加工而成,一隻藏羚羊產絨僅100至150克,織一條女式披肩,需要3隻藏羚羊的生命;而織一條男式披肩,則要殺死5隻藏羚羊。對“沙圖什”的消費直接導致了藏羚羊種群的迅速減少。雖然商人們說織披肩的羊絨是換季時自然脫落,牧民們一點一點撿來的。但是,動物學家發現,要獲得藏羚羊絨,唯一的辦法就是獵殺。因此,這種非法貿易直接導致藏羚羊數量從1990年的100萬隻,下降到1995年的75萬隻。知識鏈接
“沙圖什”通常是指所有由藏羚羊絨加工的產品,但主要是指用藏羚羊絨毛織成的披肩。“沙圖什”發音shahtoosh,它的發音來自於波斯語,“shah”意為皇帝,“toosh”則是羊絨,“shahtoosh”意為“羊絨之王”。藏羚羊的羊絨非常細,其直徑約為115微米,是克什米爾山羊羊絨的四分之三,是人發的五分之一。沙圖什披肩十分輕巧,重量僅有百克左右,可以穿過戒指,所以又叫“指環披肩”。將沙圖什穿過戒指是沙圖什販賣者證實沙圖什真偽的一個傳統方法。為了保護藏羚羊,自1995年開始,“自然之友”便多次支持和組織會員到可可西裏進行考察和參加建設保護站活動,逐步對可可西裏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現狀和問題有所認識並日益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