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認識神秘的海洋(1)(1 / 3)

了解地球的形成

地球——宇宙中神奇的星球。她是人類誕生、勞動、生息、繁衍的地方,是我們共有的家園。然而,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人類從未停止過追尋的腳步。

中國很早就有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太平禦覽》引《三五曆記》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裏後乃有三皇。”

同樣的傳說,在世界其他民族也有。太平洋上的瑙魯島有過這樣的傳說:最初宇宙中隻有一個蜘蛛,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蚌,拾起來找不到一條縫。它輕輕敲打,發現裏麵是空的,念了一番咒語,勉強打開一條縫隙,蜘蛛鑽了進去。裏麵狹小黑暗,什麼也看不見,也不能直立身子。後來它摸著兩個蝸牛,請它們把蚌殼的縫開大些。把小蝸牛放在西邊變成月亮。大蝸牛放在東邊變成太陽,世界就有了光明。又抓住一個蟲,從蟲身上擠出一些汗水變成大海。最後蜘蛛把蚌殼上麵一半高高舉起,成為天空。腳下另一半蚌殼就是大地了。

以上關於地球的形成的古老傳說似乎有些離奇,現代科學則給出了一些看起來更為合理的解釋。

人類在利用哈勃望遠鏡觀察宇宙中的星體時,成功地觀測到了一些星球誕生時的情形,太陽的誕生過程也可以據此大致猜想出來。46億年前在銀河中有一處氫與氦的分子密度相當高的巨大分子雲,它破碎後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收縮,形成渦旋,密度開始急劇增大。與此同時溫度也急劇上升,最後形成了太陽。在太陽的周圍,慢慢形成一些圓盤狀的星雲。

太陽周圍的星雲中含有不易揮發的固體塵粒,這些塵粒相互聚合,形成越來越大的顆粒環狀物,並開始吸附周圍一些較小的塵粒,逐漸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運動著,並且不斷地壯大自己。於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

地球剛形成時,結構鬆散,質量不大,引力較小,溫度很低。後來,地球不斷收縮,內核放射性物質產生能量,地球溫度不斷升高,地球內部的物質慢慢變暖熔化,較重的物質,如鐵、鎳等聚集在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較輕的物質浮於地表。隨著地球表麵溫度逐漸降低,地表開始形成堅硬的地殼。但地球內部溫度很高,岩漿活動就非常劇烈,火山爆發十分頻繁。地殼也不斷發生變化,有些地方隆起形成山峰,有些地方下陷形成低地與山穀,同時噴發出大量的氣體。

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氣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分散逸到宇宙空間。後來,由於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和“引力致熱”,地球處於一種熔化階段,從而加速了氣體從地球內部逸出的過程。地球逐漸增大的引力使這些逸出的大氣漸漸積蓄在地球的周圍形成第二代地球大氣。第二代地球大氣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組成,稱為還原大氣。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來自太陽的輻射使水分解為幸離氧,使還原大氣變為以氮和氧為主的氧化大氣,也就是現代大氣。科學家通過分析赤鐵礦中的沉積物,推斷出氧存在的時間至少在5億年以上。從那時起,大氣中便含有豐富的幸離氧了。並且不斷地壯大自己。於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

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氣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分散逸到宇宙空間。後來,由於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和“引力致熱”,地球處於一種熔化階段,從而加速了氣體從地球內部逸出的過程。地球逐漸增大的引力使這些逸出的大氣漸漸積蓄在地球的周圍形成第二代地球大氣。第二代地球大氣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組成,稱為還原大氣。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來自太陽的輻射使水分解為幸離氧,使還原大氣變為以氮和氧為主的氧化大氣,也就是現代大氣。科學家通過分析赤鐵礦中的沉積物,推斷出氧存在的時間至少在5億年以上。從那時起,大氣中便含有豐富的幸離氧了。

海洋從哪裏來

大自然有著無窮的魔力,它創造了眾多人類目前無法解釋的未解之謎。“如此巨大的海洋是如何起源的?”就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來,海洋的起源就與美麗的傳說聯係在一起,成為產生傳說的源泉。從我國第一部記述山川海洋知識和傳奇誌異的《山海經》,到古代亞述、巴比倫的神話,對海洋都有著美妙離奇的描述。目前科學家針對海洋的起源也提出了一些觀點。但是,由於人們對“地球是怎樣產生的?”都還不清楚,因而對於年齡為7億年的海洋也更加模糊,因此,目前關於海洋起源的解釋和學說都隻是一種推測。隻不過最近兩個世紀以來,人類有關海洋起源的探索已取得了較大進展。

下麵,就來看看有關“海洋起源問題”的幾個假說。海洋的起源主要包含兩方麵:一個是洋盆的起源,另一個是海水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