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校場演武(3 / 3)

這抹笑容終於被李靖宇捕捉到了,但是他沒有說,隻是淡淡的看著場中互相廝殺的兩兄弟。雖然他對於戎政不感興趣,但是他看的出來,二弟卻又要輸給三弟了,特別是孫用也含笑的點著頭,梁悅更是笑得胡須亂抖,顯然也是被三弟精彩的布陣吸引了。

這一切,都讓李靖宇感到十分的不舒服。

燕王一係世代鎮守東北,先祖也是靠著在統一戰爭和對外戰爭中的卓越功勳封侯拜將的,後代子孫要想將這份榮耀傳承下去,自然也要習武藝,通韜略。楊浩然以前就聽李靖宸說過,自己三歲的時候就被李成繼拖起來練功,從最基本的長拳到各種兵器,雖然不能說是樣樣精通,但是至少要能熟練掌握;四歲就開蒙,不但要習字,還要看兵法;七八歲左右就扔到軍營裏,和士兵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也不能對別人說自己時燕王府的王子,否則家法伺候之。這個規矩自從第一代燕王李成確立之後,幾乎每代燕王都是按照這個程序在培養自己的家族,以保證燕王一脈尚武的精神得到繼承,也保證自己的子孫能夠更深入的和軍隊得多更好的聯係和交流。並且被寫入了族規,成為李家的金科玉律。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燕王子孫都經過這樣的培養之後成了氣候,其中也是有異數存在的。

比方說,李靖宇。

李靖宇是燕王一脈至今為止唯一一個沒有按照********的族規進行培養和教育的王世子,也是唯一一個不善於戎政的王世子。當然,這不是李靖宇自己不想,而是在這位王世子剛要開蒙的時候,朝廷頒發了一道詔令,令這位王世子的命運變得和傳統李家族規格格不入。

大治四十五年,也就是上任周天子周昭王在位時,朝廷頒布詔令,令所屬藩王的王世子、王子,凡年齡在三歲至五歲的即日起啟程赴王城天京陪太子學習,時間為五年。期間所有王世子、王子都不得回到封地,大內統一安排學習課程。這道被稱為《進學令》的詔書,雖然打著太子陪讀的名義,但是誰都知道,這是朝廷為了削弱藩王實力所做的伏筆。原因是當年的殷王公孫弘,是昭王的叔叔輩。這位叔叔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又是手握實權的藩王,便在自己的封地胡作非為,以至於後來甚至發生了以百姓屍首冒領戰功的事情。這件事雖然做的神秘,但是不知道為何讓雍州刺史得知,冒死上書。消息傳到天京,天下鹹知,龍庭震怒,並下令徹查,但是不過兩天,雍州刺史被刺殺的消息又緊接傳來,終於,朝廷安排了以刑部尚書為首的調查團隊。經調查發現竟然為殷王所為,在三公六卿的極力堅持下,昭王不得不做出判令:殷王公孫弘斬殺邊民,冒領戰功,後又刺殺刺史以掩埋其罪行,所作所為,天理不容,按《周律》,對公孫弘圈禁至死,令其子繼承其爵位。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朝廷才開始加強對藩王的管控,這也是《進學令》能夠得以頒布的直接原因。

按照《進學令》要求,所有王世子、世子都統一安排住在大內,有專門的侍女和護衛值守,學習內容都是最基本的知識,而經常進行的,就是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已經達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不管怎麼說,《進學令》的頒布,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培養了一批對朝廷衷心的未來藩王,而且朝廷相信,隻要通過這樣一代代的洗腦,新承襲爵位的藩王必然是國家的忠誠。這也造就了像李靖宇一樣的忠君的藩王。正應了那句老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但是我們的燕王世子隻想說“這就是坑爹啊。”等他從天京回來之後,自己的弟弟們都已經能夠上馬作戰了,而自己隻是學了一肚子道德文章。燕王對於武藝軍馬又十分在意,自然也就對自己不是很滿意了。

“子明兄,謝謝你。”陳義之看到李靖宸剛才的勝利之後,終於明白了楊浩然的意思。

“不用不用,我隻是說說,要是讓我上馬,肯定連個騎兵都不如。”楊浩然不好意思的說道,畢竟自己所說的,也隻不過是幾千年兵法大家總結的理論,他突然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些話,遂對陳義之說道“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陳義之喃喃重複兩句後,對楊浩然行禮道“受教了。”

不用謝,不用謝,這都是老祖宗的金玉良言,看你小子資質好,暫且就送給你吧,楊浩然喃喃自語,心裏想著,是不是以後也寫個兵法出來顯擺顯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