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色植物編織生命搖籃
地球形成初期,從外表上看,和太陽係中其他幾個行星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在後來的若幹年中,地球上出現了海洋。大約3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植物。最初的植物,結構極為簡單,種類也很貧乏,並且都生活在水域中。經研究發現,海洋中最早出現的植物是藍藻和細菌,它們也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它們在結構上比蛋白質團要完善得多,但和現在最簡單的生物相比卻要簡單得多,它們沒有細胞結構,連細胞核也沒有,它們被稱為原核生物,在古老的地層中還可以找到它們的殘餘化石。地球上出現的藍藻,數量極多,繁殖快,在新陳代謝中能把氧氣放出來。它的出現在改造大氣成分上作出了驚人的成績。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逐漸產生能自己利用太陽光和無機物製造有機物質的生物,並且出現了細胞核,如紅藻、綠藻等新類型。
由於氣候變遷,生長在水裏的一些藻類,被迫接觸陸地,逐漸演化為蕨類植物,這一時代以後便出現了裸子植物。之後,被子植物快速發展起來,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級的一類,整個植物麵貌與現代植物已非常接近,自新生代以來,它們在地球上占據著絕對優勢,直到現在還是被子植物的天下。現知被子植物共1萬多屬,約20萬種,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國有2700多屬,約3萬種。就這樣,植物在漫長的歲月中,幾經巨大而又極其複雜的過程,幾經興衰,由無生命力到有生命力,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才出現了今天形形色色的植物界。
地球上最早的陸生植物化石表明,距今4億年前植物已由海洋推向大陸,實現了登陸的偉大曆史進程。植物的登陸,改變了以往大陸一片荒漠的景觀,使大陸逐漸披上綠裝而富有生機。不僅如此,陸生植物的出現與進化發展,完善了全球生態體係。陸生植物具有更強的生產能力,它不僅以海生藻類無法比擬的生產力製造出糖類,而且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大量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遊離氧,從而改善了大氣圈的成分比,為提高大氣中遊離氧量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4億年前的植物登陸是地球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植物的登陸成功,便沒有今天的世界。可以說,綠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現,不僅推動了地球的發展,也推動了生物界的發展,而整個動物界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依靠植物界才獲得生存和發展。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動所利用的能量最終來自太陽的光能。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藏在光合作用的有機產物中。這些產物如糖類,在植物體內進一步同化為脂類、蛋白質等有機產物,為人類、動物及各種異養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人類日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物質,也主要由曆史上綠色植物的遺體經地質變遷形成的。因此,地球上綠色植物在整個自然生命活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除了推動地球和生物界的發展和進化,地球表麵土壤的形成,也主要是由植物參與的。細菌和地衣在岩石表麵或初步風化的成土母質上不斷侵襲,再經苔蘚植物、草本植物到木本植物,在漫長歲月中,以強大根係吸收母質中有效礦物質,使養分呈有機態,固定在植物體中。植物和別的生物死亡後,屍體經異養微生物分解,部分養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質,使土壤變成具有一定結構和肥力的基質,經過長期利用,使土壤漸趨成熟。這樣為一定的植物和動物種類在其中或其上滋生繁衍創造了條件,形成了一定的生物群落。
在綠色植被中,森林有“地球之肺”之稱。這是因為森林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製造人類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氣。從城市到山區,我們不僅會感到山野的幽靜,更會感到空氣的清新。許多道人和僧人長壽,除了他們上山下山的運動使身體得到鍛煉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山林中空氣的清新。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生活在山林地區的人們患呼吸類疾病的可能性要比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少得多。森林對防止水土流失和防風固沙的作用更是顯而易見。凡是有森林的地方,一般不會發生洪水,更不會遭受風沙的侵襲。再說物種大滅絕為其規模絕不亞於6500萬年前所造成的恐龍滅絕的災難,隻是與前五次物種大滅絕相比,這次物種大滅絕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類的行為一手造成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2006年3月20日發表的報告明確指出:“現在是我們造成了地球曆史上第六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
地球正經曆著6500萬年來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而人類正是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
二、人類從森林中走來
據科學考證,人由類人猿的森林古猿演變而來。人作為一種在地麵上生活的哺乳動物,最初是由在森林中生活的森林古猿開始演變的。森林古猿經過樹上生活的磨煉才具備了向人類轉變的特殊品質:通過在樹上攀緣和采摘野果,促使其前肢和後肢分工,進而產生分化;通過上樹登高望遠,又使其視覺擴展而導致頭顱和大腦發育;通過前肢在樹上上下左右的攀緣伸展,帶來了對胸腔、盆骨和關節等身體其他器官的改造,使古猿向著人類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森林是森林古猿從地麵爬行動物變為樹棲動物繼而下地生活的中介。沒有森林就沒有對森林古猿的改造,古猿就不可能具備下地直立或半直立行走的條件,也就沒有進行萌芽狀態的“意識”活動的客觀基礎,地球上也就不可能產生人類。製造工具和使用火是人類發展中的兩個重大事件,而這兩件事仍然與森林密切相關。人類製造的工具一開始就依賴於樹木和森林,人類早期的工具中,除石器和骨器之外,最方便、最常用的就是樹木枝幹做成的棍棒等武器。“獵者,吳英之世,以伐木殺獸”,“斷木為件,掘地為臼”。人類實現人工取火應用最普遍且曆時最久的方法也是竹木摩擦生火,即鑽木取火。《韓非子·五蠹》寫道,燧人氏“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莊子·外物》曰:“木與木摩則然。”製造工具和使用火,使人類與其他動物產生了本質差別,即由動物變成了人。森林為早期的人類提供了隱蔽的住所、豐富的食物、蔽體的草料和工具的原坯。人類在森林中采集穀果、狩獵捕魚、篝火驅獸、營築篷舍、結社群居和繁衍進化。可以說,這個時期的人類是與森林共存的,人類成為森林生態係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參與了森林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運轉,對森林的生長發育和更新演化產生著一定的影響。森林是這一時期人類最主要的物質生產資料的供應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場所。所以說,人類的祖先是逐步從森林裏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