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作者小傳(2 / 3)

李元膺(生卒年不詳)東平(今屬山東)人。曾任南京教官。哲宗紹聖間,李孝美作《墨譜法式》,元膺為序;又其《驀山谿》詞副題作“送蔡元長”(“元長”為蔡京字),由此知其為北宋後期人物。有近人趙萬裏輯《李元膺詞》一卷,僅九首。

時彥(?—1107)字邦美,開封(今屬河南)人。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第一。曆兵部員外郎、秘閣校理、河東轉運使、開封府尹等職,官至吏部尚書。

李之儀(生卒年不詳)字端叔,號姑溪居士,滄州無棣(今屬山東)人。神宗熙寧三年(1070)進士,曆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奏其嚐從蘇軾幕府,不可以任京官,詔停。徽宗朝,提舉河東常平,坐為範純仁遺表作行狀,編管太平州。政和七年(1117),以朝議大夫致仕,年八十而卒。能文,尤工尺牘。其《跋吳師道小詞》,對詞自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的發展流變及名家詞風均有評價。有《姑溪詞》。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豐初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六年(1083),上《汴京賦》,洋洋七千言,名噪京師,由太學生一躍升為太學正。後曆任地方官。徽宗朝,仕至徽猷閣待製,提舉大晟府。後又出知順昌府,徙處州,秩滿,以待製提舉洞霄宮,晚居明州。邦彥妙通音律,能自度曲,尤擅長調,其詞清正醇和,藝術造詣極高,曆來被詞家奉為“正宗”。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

賀鑄(1052—1125)字方回,晚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汲縣)人。宋太祖孝惠賀皇後族孫。娶宗女,授右班殿直。後改文職。元祐中以通直郎通判泗州,改太平州副長官。徽宗大觀三年(1109),以承議郎致仕,退居蘇州,以藏書自娛。宣和七年卒於常州僧舍。博學能文,詞作風格多樣,肆口而成,不施藻彩。有《東山詞》。

張元幹(1091—1160以後)字仲宗,號蘆川居士,又號真隱山人,長樂(今屬福建)人。徽宗時為太學上舍生。靖康元年(1126)李綱為親征行營使抗金,元幹為其屬官,官至將作監丞。秦檜當政,致仕家居。紹興中胡銓主張抗金,為秦檜貶謫,元幹以詞送之,遂獲罪,被除名為民。詞多慷慨豪邁之作。有《蘆川歸來集》。

葉夢得(1077—1184)字少蘊,號石林居士,原籍吳縣(今江蘇蘇州),遷居烏程(今浙江吳興)已四世。哲宗紹聖四年(1097)進士,徽宗朝,累官龍圖閣直學士。高宗朝,任江東安撫製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積極致力於防務及軍餉供應,主張抗金。晚年退居湖州弁山,卒贈檢校少保。他在所著《石林詩話》中對蘇軾頗有微詞,但詞作風格卻接近蘇軾,間有感懷時事之作。有《石林詞》一卷。

汪藻(1079—1154)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高宗朝,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出知湖州、徽州、宣州。以曾為蔡京、王黼門客,奪職,貶居永州卒。詞在當時,人多傳誦,惜後世留傳甚少。《彊村叢書》輯有《浮溪詞》,僅三首。

劉一止(1079—1160)字行簡,湖州歸安(今浙江吳興)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紹興初,召試,除秘書省校書郎,曆給事中,進敷文閣待製,致仕。有《苕溪樂章》一卷,以《喜遷鶯·曉行》最有名,當時盛稱於京師,人以“劉曉行”稱之。

韓疁(生卒年不詳)字子耕,號蕭閑,有《蕭閑詞》一卷,已佚,近人趙萬裏輯得四首。

李邴(1085—1146)字漢老,號雲龕居士,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人。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累官翰林學士。紹興初,拜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寓泉州,卒諡文敏。南宋王應麟《小學紺珠》稱李邴、汪藻、樓鑰為“南渡三詞人”,王灼《碧雞漫誌》評價其詞“富麗而韻平平”。有《雲龕草堂集》,不傳。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居士,祖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唐時避亂入蜀,至其曾祖徙居洛陽(今屬河南)。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太學上舍甲第,授文林郎、開德府教授,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南渡後,曆官兵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參知政事,以疾辭歸,卒於湖州。其主要文學成就在詩歌方麵,為江西詩派主將之一,詞雖不多,但語意超絕。有《簡齋詩集》,附《無住詞》十八首。

蔡伸(1088—1156)字伸道,號友古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蔡襄之孫。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宣和中,辟太學博士,曆知滁州、徐州、德安府、和州,官至左中大夫。有《友古詞》一卷。

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登第,曆官樞密院編修官、出知興國軍。晚年奉祠居廬山。詞風清麗婉曲。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詩話》、《竹坡詞》(三卷)。

李甲(生卒年不詳)字景元,華亭(今上海市鬆江)人。約與蘇軾同時。《宋詩紀事補遺》卷三十一有李景元,元符(1095—1098)中為武康令,或係一人。畫家,工山水花鳥。小令亦有聞於時。近人劉毓盤輯得詞十四首,其中《憶王孫》四首乃誤收李重元作。

李重元(生卒年不詳)生平不詳,約宋徽宗宣和前後在世,工詞。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錄其《憶王孫》詞四首。

萬俟詠(生卒年不詳)字雅言,自號大梁詞隱,哲宗元祐間以詩賦馳名,因屢試不第,絕意仕進,以詩酒自娛。每出新作,一夜之間便傳遍京城。徽宗政和初召試補官,授大晟府製撰。高宗紹興五年補下州文學。精通音律,應製之作較多。王灼《碧雞漫誌》稱他與沈唐、李甲、孫夷、孫榘叔侄、晁元禮等六人詞“源流從柳氏(永)來”,而“就中雅言又絕出”。有《大聲集》五卷,失傳已久,近人劉毓盤、趙萬裏各有輯本。

徐伸(生卒年不詳)字幹臣,三衢(今屬浙江)人。政和初,以知音律為太常典樂,出知常州。有《青山樂府》,今不傳。

田為(生卒年不詳)字不伐。徽宗政和末,充大晟府典樂。宣和元年(1119)罷典樂,為大晟府樂令。工樂府,擅琵琶。有近人趙萬裏輯《嘔集》。

曹組(生卒年不詳)字元寵,潁昌(今河南許昌)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召試中書,仍給事殿中,以閣門宣讚舍人為睿思殿應製。因屬近侍弄臣一類,故其詞作多滑稽梯突,別成一調。天資敏捷,偶有清新脫俗之作。有《箕潁集》,久佚,近人劉毓盤、趙萬裏各有輯本。

李玉北宋末人,生平事跡失載。詞僅一首,或題為潘汾作,見《陽春白雪》卷一。

廖世美北宋末人,生平事跡失載。

呂濱老(生卒年不詳)一作渭老,字聖求,秀州(今浙江嘉興)人。宣和、靖康年間大臣,有《聖求詞》一卷。

魯逸仲《蘭畹曲會》作者自稱魯逸仲,實乃孔夷化名。夷字方平,自號滍皋漁父,汝州龍興(今河南寶豐)人。孔子四十七代孫。元祐中隱士,與侄孔榘(字處度)齊名。與李薦為詩酒侶,劉攽、韓維之畏友。《花庵詞選》錄有詞三首。

嶽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宣和四年(1122)應募從軍,隸屬名將宗澤,累立戰功。南渡後,曆官少保、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屢敗金兵。進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因力主抗金,不附和議,被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孝宗時追諡武穆,寧宗時又追封鄂王,改諡忠武。後人輯有《嶽忠武王文集》,詞除《小重山》一首外,其《滿江紅》詞,近人夏承燾著文辨其為後人所擬托。

張掄(生卒年不詳)字材甫,號蓮社居士,南渡故老。孝宗淳熙五年(1178),為寧武軍承宣使,知閣門事,兼客省四方館事。毛晉《蓮社詞跋》稱:“材甫好填詞應製,極其華豔;每進一詞,上即命宮人以絲竹寫之。嚐同曾覿、吳琚輩進《柳梢青》諸闋,上極欣賞,賜齎甚渥。”有《蓮社詞》一卷。

程垓(生卒年不詳)字正伯,號書舟,眉山(今屬四川)人。他是蘇軾中表兄弟程正輔之孫,約孝宗、光宗時在世。詞風委婉綿麗。有《書舟詞》。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曆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第一。孝宗朝,累遷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領建康留守。徙荊南湖北路安撫使,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其詞“聲律宏邁,音節振拔,氣雄而調雅”(查禮語),風格豪放,開南宋愛國壯詞之先。有《於湖詞》(又名《於湖居士樂府》、《於湖先生長短句》)。

韓元吉(1118—1187)字無咎,號南澗翁,許昌(今屬河南)人,一說雍丘(今河南開封)人,南渡後寓居信州(今江西上饒)。隆興間官吏部尚書,出守婺州、建寧,封潁川郡公。與張孝祥、範成大、陸遊、辛棄疾等常以詞唱和,詞風亦與辛棄疾等相近。有《南澗詩餘》一卷。

袁去華(生卒年不詳)字宣卿,奉新(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曾任善化、石首知縣。有《宣卿詞》一卷。

陸淞(生卒年不詳)字子逸,號雪溪,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遊兄弟輩。曾官辰州守。晚以疾廢,卜居山野間,不以榮辱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