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元宵
落日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①,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②。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③,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④。鋪翠冠兒⑤,撚金雪柳⑥,簇帶爭濟楚⑦。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⑧。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注釋”
① 吹梅笛怨:因笛曲有《梅花落》,故謂。② 次第:轉眼,接著。與解作“情況,光景”不同。③ 中州盛日:指汴京盛時。中州,今河南省。④ 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⑤ 鋪翠冠兒:用翡翠鳥的羽毛裝飾的帽子,宋時婦女在元宵節常戴。⑥ 撚金雪柳:以金線撚絲製成的首飾,亦元宵時的裝飾品。⑦ 簇帶:即簇戴,插戴滿頭之意。濟楚:齊整,美麗。宋時的方言。⑧ 怕見:怕著。韓偓《春閨》詩:“長籲解羅帶,怯見上空床。”
“語譯”
西下的太陽如一團鎔化的黃金,傍晚的浮雲合攏來像大塊璧玉,而我如今又在哪裏呢?柳色如染,煙濛濛地一片濃綠;笛聲似怨,吹著《梅花落》的曲子,也不知帶來了多少春意。正是元宵佳節,天氣融融晴和,難道說就不會在轉眼間起一場風雨?來邀請我出遊的人,有的乘著華美的車子,有的騎著高貴的駿馬,我卻把這些喝酒的朋友和吟詩的夥伴都一概謝絕了。
想當初汴京昌盛的日子,閨閣中女孩子們多的是空閑的時間,我還記得人們一年之中特別看重的,就要算元宵節了。到那天,我們有的戴著翡翠羽毛裝飾起來的帽子,有的把金絲撚作線製成雪柳首飾,插戴得滿頭都是,大家紛紛上街爭奇鬥豔。如今我已人老憔悴,發鬟在風中鬆散,雙鬢也覆蓋著霜花,害怕在夜間再出去了。倒不如就躲在簾子後麵,聽聽人家笑語喧嘩。
“賞析”
劉辰翁曾“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以後“每聞此曲,輒不自堪”(見前同調詞小序),還跟詞友酬和(另同調詞有“鄭中甫適和易安詞至”等題語)。可見這首詞對宋末曆經亡國之痛的詞人,有相當大的藝術感染力。其實,與她年代相距不遠的辛棄疾就寫過效李易安體的詞,劉過還曾仿此詞的句法造過句(詳後),都能說明李清照在南宋詞壇的影響。此詞在全部易安詞中應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為:(一)她將個人的不幸生活遭遇,置於北宋滅亡、世道變更的大環境中來寫,因而具有時代社會意義;(二)藝術風格更趨成熟,在婉曲蘊蓄之中,顯得十分沉著老練。是晚年風格的代表作。
李清照在金兵南下、浙中大亂時,曾孤身避亂於金華(今浙江中部),後金兵受挫退卻,江南得以相對的安定。有人以為她可能複回至臨安,晚年則基本上在臨安。此詞大概就作於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