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植物和動物是完全不同的兩大類生物。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但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在許多研究中發現,植物體內經常會表現出各種類似動物的現象。
比如人類有不同的血型,如O型、A型、B型、AB型等,而許多植物體內也有類似的血型。發現植物血型純屬偶然。日本一位叫山本茂法醫在一起謀殺案中順便化驗了一下死者枕頭內的蕎麥皮,結果他驚奇地發現,蕎麥也有與人類相似的血型——AB型,這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之後,山本茂法醫很快就迷上了植物血型的研究。他到野外進行了廣泛地調查,采集並化驗了600多種植物的“血型”,再將這些植物按照不同的血型分別歸類。例如,桃葉、珊瑚屬於A型植物;扶芳藤、大黃楊等被劃為B型植物;蕎麥、李樹、珊瑚樹、地錦槭屬於AB型植物;葡萄、山槭、山茶、蕪菁等植物屬於O型植物。
地錦槭
當然,這裏所說的植物“血” 與人體中的血液還是有所不同的。它指的是植物體內的汁液,但植物汁液中的各種糖蛋白成分,與人體內的血型物質又很相似。植物體內為什麼會存在血型物質?會流“血”的植物,流出的真是血嗎?對植物血型的探索,還還有待科學家們去進一步研究和探索。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人們終將會揭示出植物血型的廣泛用途的。
會流血的植物—雞血藤
另外,一些植物學家在研究樹木增粗速度時驚異地發現,活的植物樹幹,有類似人類脈搏一脹一縮跳動的現象,而且這種植物“脈搏”跳起來還挺規律的。每到晴天,太陽剛從東方升起時,植物的樹幹就開始收縮,直到夕陽西斜。到了晚上,樹幹又停止收縮,並開始膨脹,直到第二天早晨。植物的這種日細夜粗的搏動,每天都是如此。但每次搏動,其膨脹總要大於收縮一點,於是,樹幹就這樣慢慢增粗長大了。
有的植物學家人物這種植物“脈搏”是植物的正常生理現象,是由植物體內水分運動引起的。當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與葉麵蒸騰的水分同樣多時,樹幹不發生任何粗細變化。如果吸收的水分超過蒸騰的水分,樹幹就要增粗。相反,樹幹在缺水時又會收縮。
也有植物學家從另一角度來解釋:在夜晚,植物氣孔總關閉著,這就使水分蒸騰明顯減少,樹幹也就隨著增粗,而白天,植物葉片上的氣孔大多數是開放著的,水分蒸騰增加,樹幹就收縮。
氣孔運動放大圖
這解釋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典型的“脈搏”現象,這就使植物學家陷入了困惑,為什麼會有植物產生“脈搏”現象,而有許多植物不產生“脈搏”現象?是不是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在左右著植物的“脈搏”?
更有意思的是,植物竟然有記憶。大概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太不可能了。植物沒有大腦,沒有中樞神經,怎麼會有記憶呢?
不久前,法國克累蒙大學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們選擇了幾株剛剛發芽的三葉鬼針草。剛開始,科學家們用4根細細的長針,對右邊一片子葉進行穿刺,以破壞植物的對稱性。5分鍾後,他們用鋒利的手術刀,把兩片子葉全部切除,再把失去子葉的植株放到良好的環境中,讓它們繼續生長。
三葉鬼針草
大概5天後,意想不到的事情況發生了,這些曾經受到針刺的植株,左邊(沒受到針刺的一邊)萌發的芽生長很旺盛,而右邊(受過針刺的一邊)的芽生長得卻很緩慢。這說明植物依然“記得”以前那次破壞對稱性的針刺,沒“忘記”針刺給它帶來的痛苦。從而證明植物不但有有接收信息的能力,而還有一定的記憶能力。
之後,科學家們經過多次實驗,發現了更多證據,他們甚至已經知道,植物的記憶力能保持13天左右,這是很神奇的。當然,植物的記憶還是與動物有所不同的,也許是依靠離子滲透補充而實現的,但這僅僅是科學家們的推測。應當說,關於植物的記憶問題,現在還是一個沒有完全被解開的謎。
知識卡片:
測量樹的 “脈搏”
我們可以通過測量樹幹的“胸圍”來觀察哪些樹有“脈搏”,哪些樹沒有“脈搏”, 具體做法是,選幾棵樹(包括老樹和小樹),並用軟尺定時給樹幹做“胸圍”測量,比如,在一個晴天的上午10~11時對樹幹測量一次,把數據記錄下來,到了夜晚9~10時再測量一次,再把數據記錄下來。一個月後,從記錄表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哪些樹有“脈搏”,哪些樹沒有“脈搏”,以及樹幹增粗長大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