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佛陀與老子為佛徒
佛教初入中土時,中國固有的文化曾對它作出過一些抵製,但並不賣力。後來,隨著道佛兩教勢力的增大,兩教的矛盾開始變得明顯了。兩教都想當老大,互不相讓,於是產生了老子西遊化胡成佛說和老子為佛徒兩種截然相反的傳說。首先是道教信徒創造了所謂老子西遊化胡成佛,以佛為道教弟子的神話,其後又造出《老子西升經》、《老子化胡經》之類,證明前說。佛教信徒對道教信徒的進攻,自然不敢怠慢,他們馬上搞出一部名叫《清淨行法經》的經書,宣稱:“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淨光菩薩,彼稱顏回。摩訶邇葉,彼稱老子。”這樣一來,不僅道教教主老子成了釋迎牟尼的弟子,連儒教教主孔子也成釋門弟子了。兩教互爭師祖之位,鬧得不可開交。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明爭逐漸減弱,而代之以暗鬥了。道佛兩棲神的出現。正是兩教暗鬥的結果。
孫思邀與托塔天王父子
孫思邀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藥方家。他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五八一年),死於唐高宗永淳元年,活了一百零二歲。他的醫著《千金要略》和《千金翼方》,是集七世紀以前中國醫學之犬成的重要著作。在醫學上,他也卓有建樹,獲得起死回生的美名。由於孫思邀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成就輝煌,他在當時已聲譽卓著,深受人們的敬仰與愛戴,他死後,人們更把他當作曾經下凡的“藥王”,立祠祭祀。關於他生前的事跡,也就越傳越奇,越傳越神。據說他曾救過一條小蛇。這小蛇原來是徑陽水府絳衣王之子。後來小蛇的哥哥化作少年,請孫思遂到龍宮去,要報答他的救命之恩,孫思邀既不要金銀珠寶,也不要精美絲綢,卻向絳衣王要了龍宮奇方三十篇。後來孫思邀用這些方子給人治病,莫不藥到病除,於是,他在編寫《千金要略》時,就把這三十篇龍宮奇方編了進去。
中國傳統醫學和道教從來就有著緊密的聯係。中國古代的大醫學家,大多是道門中人。孫思邀當然也不列外。他是神醫,又是藥王,又活二百多歲,他這種身份、名聲、經曆,道門中人自然不能視若等閑,因此,他被列入《列仙全傳》,成了道教中的一位尊神。
然而,在段成式的《酉陽雜姐·前集》中,孫思邀卻被列在佛門之中。可見佛教也很注意引進“仙才”,以充實、加強自己的實力。這樣,孫思邀就成了佛道二教互爭之神了。
托塔天王父子的情形,與孫思邀的情形完全相反。托塔天王父子原為佛教中的天神。托塔天王本是佛教中四大夭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梵語音譯是昆沙門。哪噸是昆沙門的兒子(一說是孫子)。由於昆沙門天王父子具有罕見的驅魔神威,釋加牟尼佛對昆沙門父子非同尋常的眷寵,自唐以來,昆沙門父子就受到佛門的供奉。僧人們從印度請來昆沙門的畫像,並在各地佛寺塑製他的雕像。五代時的藝術家根據《摩沙吠哆末那野提婆喝陰陀羅尼儀軌》所繪的《昆沙門天王像》尤其著名。畫上的天王,“身著七寶金鋼莊嚴甲宵,戴金翅鳥,其左手執三叉戟,右手執塔,其腳下踏三叉鬼”。哪籲太子在天王左邊,腹圍布條,腳戴鐲子,英氣勃勃,威武莊嚴。據說這父子倆佛法神奇,連他們的畫像也具有驅魔功能。所以,不僅沙門對他們極為崇拜,一般百姓也開始供奉他們了。到元代,由於雜劇的渲染,昆沙門父子尤其是兒子哪晚,名聲越來越大,漸漸引起道門的注意。因此,元明以來,昆沙門父子就被一對中國父子所取代了。他們是:托塔天王李靖和兒子哪籲。李靖本是初唐名將,他不僅為唐太宗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軍事理論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唐末曾為他建廟祭祀。傳說他在一次打獵時迷失方向,誤入龍宮,因而沾了仙氣。但他之所以會替代昆沙門而成為教道之神,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他兒子哪籲的名聲。元版《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哪籲條說:
哪叱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研,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咬一聲,雲降雨從,花衝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下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毋(應為妻)素知夫人。“·。
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昊承恩和許仲琳都沿用了這種哪籲為道教之神的說法,自此,佛門中這對聲名顯赫的天神,活活被道門挖走了。有趣的是,佛教徒們並沒有因為昆沙門天王父子變成了中國籍的道教神,就罷手不管,既然源出於佛門的這對父子神在道門中如此受優待、被敬奉,他們也願意樂享其成仍將托塔天王李靖父子留在佛教內受供,於是,李靖和哪吃成了道佛兩教的雙棲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