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佛與菩薩的世界(2)(2 / 2)

目健連

也稱目連。釋迎牟尼十大弟子之一。釋邇牟尼成道後,經釋邇的親戚馬勝比丘介紹,目連與舍利弗各率屬下一百人阪依佛法。

據說他行動異常敏捷,經常上天入地,見諸因果,歸來具述其事,莫不聳人聽聞,故在釋迎眾弟子中有“神足第一”之譽。據傳目連曾自述見一餓鬼,名富那奇,腹大如山,咽細如針,呻吟不止,奔走四方,求索屎尿以為飲食。目連大奇,便問佛陀何以如此。佛說:舍衛城中有位長者,靠榨甘蔗致富。辟支佛向長者乞汁,長者命其婦取汁施舍。其婦吝音,在缽中暗置屎尿,摻上甘蔗汁,施與辟支佛。辟支佛知道婦人搗鬼,將蔗汁傾倒在地上,持缽而還。

不久,這位婦人就被罰為地獄餓鬼,以屎尿為食。這人就是富奇那。這個故事後來被演繹成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便以新的麵目出現在中國佛教神話中。

據《佛說孟蘭盆經》記載,目連剛得六通(三乘之聖者得神妙不測無礙自在之六種智慧,曰六神通,略為六通)時,為報父母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觀察,看到他的母親墮落在餓鬼道中受苦,已餓成一具,目連非常悲傷。他用缽盛飯,借神通之力,送飯給母親吃,可是母親接過飯缽,剛要把飯送到嘴裏,飯就化成了火炭。目連眼巴巴見母親受苦受餓,卻無法救她連自己的神通在這裏也失去效驗,因此傷心大哭,並請佛陀替他設法,救助他的母親。佛陀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的道力可以救助的,必須要靠十方眾僧之道力,才能救你母親脫離苦趣。”

目連便問如何才能集十方眾僧救母。佛陀說:“七月十五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該在那天,敬設盛大的遷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脫你母親。”目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道。後來,目連問佛,其它弟子是否可用同樣辦法救各自父母脫離苦趣,佛作了肯定的回答,於是七月十五便成了沙門的孝親節。(後又變為祭鬼節)。

目連救母的故事早在明初就被改編成戲劇,搬上舞台,由於戲劇故事迎合了中國人的孝親心理,受到民眾的歡迎。

三、寺廟之神與心中之神

佛教神抵當然遠遠不止於上述幾位。然而,不管有多少神,從他們受人類供奉信仰的方式上看,他們大致屬於兩類:寺廟之神和心中之神。

寺廟之神

寺廟之神,就是在寺廟中有塑像,在佛門受到崇拜的那些神。

我們在任何佛教寺院所見到的那些佛、菩薩、金剛的塑像,都屬此類。

寺廟之神是佛教傳播逐漸擴大的產物。根據佛教神話傳說,在釋加牟尼生前,就已經出現了兩尊佛陀的塑像。據說,佛陀有次應帝釋天之邀,上切利天為帝釋天過世的母親說法,正在這時,僑賞國的優填王因為很久沒有見到佛陀,日夜思念,積憂成疾,命在垂危。於是,優填王召見群臣,對他們說:“我因為很久沒有看見釋尊了,心裏十分想念,請你們趕緊設法用牛頭檀靈木,塑二座釋尊像來,稗能早晚供奉。”於是,一座五尺高的釋尊像很快就做好了,被安置在國王的房內供奉,國王的病很快就好了。與此同時,舍衛匡的波斯匿王,同優填王一樣,因思念釋尊,積憂成疾。他聽說優填王用木製的釋尊雕像治好了病,便用國庫庫存的黃金製成了一座五尺高的雕像,他的病不久也痊愈了。

一般地說,佛教尤其是原始佛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而且,早期的佛教徒認為,佛陀本為人天之師,其智慧、人格、道德以及其他方麵,都是完美無缺的,至高無上的,因此不能以普通人類的形相來表現佛的形體和相貌。“佛相不可顯現”的思想在早期佛教中占居著主導地位。早期的佛教僅僅以佛的腳印和菩提樹來象征佛的存在和成道,以法輪和塔來分別象征法和佛的涅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