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件,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件82個,元器件10萬餘件。
“神舟”七號載人宇宙飛船
發射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
發射火箭:長征二號F型火箭,這是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第109次飛行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分39秒
返回時間:9月28日17時37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四子王旗
飛行時間/圈數:2天20小時27分鍾/45圈
搭載人員:中國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
搭載物品:神舟七號首次攜帶了中藥上天;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珙桐和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鵝掌秋的種子各100克;搭載物中首次出現陶瓷製品;一批深圳太空植物的種子,包括蝴蝶蘭、瓜葉菊、球根海棠、灰毛豆、類蘆和結縷草等品種;伴飛衛星:五星紅旗,特製太空筆。
試驗項目:實施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了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進行“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飛船運行期間,1名航天員穿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新技術應用:成功突破飛船氣閘艙、艙外航天服、航天測控中繼衛星、伴飛小衛星等一係列關鍵技術神七載人航天應用方麵的一項新技術試驗——伴隨飛行的試驗。航天員由艙內活動轉向艙外活動,這是載人航天技術的一個重大跨越。
為實現出艙活動,必須突破艙外航天服的微機電,航天員出艙活動的地麵模擬訓練等一係列關鍵技術,需要完成艙外航天服和飛船氣閘艙的研製這在技術層麵上要求很高。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科研人員采用了新技術抑製火箭飛行初期的振動,大大提高了航天員的飛行舒適性,這從三名航天員在飛船發射中招手的細節裏便可得到證實。
在整個出艙活動中,供氧、供電、空氣流通、話音支持等一切功能都成功實現。從直播中,可以清晰地聽到宇航員翟誌剛從宇宙發向地麵的聲音。這充分說明中國已經掌握了艙外航天服的技術。
為了這次的一些新的測控要求我們國家利用些新技術研製了一些新的測控雷達和測控裝備。采用海上的新技術(新型“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的使用)和空中的技術(數據中繼衛星的使用),“神七”的測控覆蓋率有大幅度的提升。
中國飛天第一人
楊利偉返回地麵後向歡迎的人們說出了肺腑之言:“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做”。航天員大隊是個團結和睦的集體,在這個集體裏,楊利偉享受著溫暖,同時也把溫暖給予大家。他始終把自己看成是航天員大隊中的普通一員。在被選為首飛航天員後,他說,我是代表13位航天員出征太空的。這樣一個優秀的航天員經曆也是不平凡的!
飛天之夢
楊利偉最大的理想是實現飛天之夢,983年6月,18歲的楊利偉考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在4年的航校學習期間他的學習成績都很優秀每個飛行科目都是第一個放單飛。1987年楊利偉從學院畢業後,先後分配到華北、西北和西南的空軍飛行部隊,曆任空軍航空兵某師飛行員、中隊長,飛過強擊機、殲擊機等機型,飛行技術高超,安全飛行1350小時,被評為級飛行員。
苛刻的選拔
加人航天這個隊伍是很不容易的。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臨床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航天生理功能檢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特檢”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