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到來,鍋裏的野味燉好了,趙明遠喊李晨幾個一塊到屋裏吃飯,幾個人來到屋內,隻見屋內不知道什麼時候,趙明遠從外麵搬了一塊大石板,下方還用石頭支了起來,簡單的做了一個吃飯的桌子,石板上麵用一個大石盆子放著已經燉好的肉,趙明遠招乎大家動筷子趕緊吃,涼了就不好吃了,在幾個人吃飯的時候,李晨了解到,小黑說他是是住在離這裏有七八裏地的山那邊,小黑現在有一個兒子和女兒,日子過的還算可以,就隻剩下趙明遠還是光棍一條,隻是說到此處時,趙明遠聽到後臉上露出了不快的表情,不過有外人在場他不好發作,幾個人邊吃著盆裏的燉肉邊聊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吃飯間,趙明遠問李晨他們在這兒幹麼的,李晨說沒幹麼,隻是今天到山上玩迷了路,眼看天色已經晚了,就到了這裏,再之後,趙明遠也沒問李晨什麼,隻是深深的看了李晨一眼,又看了李晨的師父一眼,接著就邊吃邊聊了起來,深夜將至,李晨幾個把盆子裏的肉都吃的差不多了,李晨和陳少傑兩人說回去休息,而趙明遠說他要送小黑回去,李晨看著趙明遠和小黑一塊出了門口的時候,李晨向他師父說道:“師父,那個叫趙明遠的人似乎不太尋常,他的眼神之中似乎有平常人裏沒有的一種氣息存在,還有我從他的朋友小黑那裏麵知道,這個小黑的家離這裏有七八裏地,而他此前去接小黑來這裏,隻用了不到五分鍾的時間,像這樣的山地,七八裏地用五分鍾走完,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極不可能的事情,這一來一回都十幾裏地了,算下來,五分種是三百秒,他一來一回至少要走七八千米的路,平均下來,他每秒要跑二十多米,這樣的人,比現在的國際百米賽跑的冠軍要快一倍不至,這樣的人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不過我聽以前我的小學同學說過,他們村以前在民國期,有一個叫飛毛腿的人,有可能會達到他這樣的速度。”
陳少傑聽完李晨的話後,抬著頭望著天空,深思了許久後,對李晨說道:“這樣的人世上是有的,不過分先天後天,有先天的人天生行路都比普通的人快上幾倍不止,而後天的人,是需要練一些輕身的功夫,而且還要是內力深厚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這樣的速度,而那些內力深厚的人,沒一個是不上四十歲以上的苦行人,這樣的人再修一些輕身的功法,其行路速度完全是超出普通人想像的。那個趙明遠如果是在半道上遇到那個小黑的話,他完全是有能力和小黑說說笑笑的,五分鍾內走到自己家的,這世上的事情,在許多的巧合之下,就產生了許多不可思意的事情出來,如果他在半道上遇到那個小黑,如果你還認為他是真的一來一回走了全程的話,你的所見所聞就是錯的,再之後你就會把這個錯誤的故事講給你的朋友聽,這樣一來,假的也是真的,之後就產生了這麼一個極妙的傳聞,然後一直的傳下去。你剛才說你知道在民國時候有個人的速度可以達到這樣神速的嗎,說來聽聽,或許隻是傳聞吧。”
李晨一聽他的師父說的這一番話後,感覺還是有一些道理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許多的事情都是人傳人的,這之間不知道失真有多大,傳到最後,連那個說故事的人都感覺到不可相信。李晨此時也不在想那麼多,他師父想讓他講一下民國時期那個飛毛腿的故事,他就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這個要回到我幾年前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同學之間,在下課沒事兒時,都會說一些他們見到或聽到的不可思意的事兒,那天有個同學向一幫子自己的同班同學講一個他聽到的故事,一個走路如飛一般的人物。大約在國民時期,在運河的旁邊有一座村子,當時的年代日子很苦,村子裏的許多人都吃不飽穿不暖,村子的南頭有一戶人家,這家人隻有兩口,一個是一個老婆子,另一個是他的兒子,兩個相依為命,這個老婆子年齡在四十多歲,但由於生活的問題,長期營養不良,看起來有近六十的麵相,而他的兒子那時候剛剛二十出頭,在當時的年代裏,有錢的富人家的男子,十幾歲就已經結婚了,不過因為他家裏窮,沒有人願意和他聯係介紹媒妁,不過雖然家窮,但這個兒子也懂事聽話,家裏麵的一些吃喝用度都是他一手包辦的,當時年代經濟困難,國家內部也不太平,常年混戰,經常遇到抓壯丁的人,抓去當兵,他為了不讓那些人抓到他去當兵,常常不敢在家裏呆太長時間,因為呆的太長時間怕被抓到去當兵,到時候他的老娘就很有可能沒人照顧,而餓死的。
而他沒事兒的時候,也會在外麵找個活幹,到時候賺到錢了,給家裏的老娘一些,不過當時外麵的許多活是沒有工資的,隻要能管頓飯能活命就算不錯的了,很多時候他隻能從老板給他的飯中偷偷的省出來一些幹饅頭什麼的,直接拿給他家裏的老娘吃,那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在外麵做什麼事情,平時能找到活的地方就是縣城了,農忙時,地主們可會提供一些活,有長工和短工,不過現在不是時候,鄉下沒活,他隻好到縣城裏找個活幹。
他的老家離縣城至少要四十裏地,他幾乎每天都會回家兩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這樣可以保證他家中的老娘不會被餓死或遇不測,那年年關將到,他的老娘說不要在外麵了,現在抓兵的少了,讓他留在家裏過個大年夜吧,到時候風聲緊了,再出去。他同意了,大年夜裏,他家裏沒什麼東西,在當時大米北方是幾乎沒有的,老百姓一年到頭能吃上一次麵粉,就已經很不錯了,那年三十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團圓吃餃子,大年三十的早上,他娘也在弄餃子餡,隻是家裏的鹽不多了,他就對他娘說,等他一會兒,他去買些,當時的人都知道,想要買鹽,就必需去縣城,因為別的地方根本就沒有賣鹽的,縣城一來一回近百裏地,他娘看著他走了出去後,就慢慢的做著餃子餡,等他把鹽買回來的時候,應該是下午了吧,說不定到晚上了,到時候再包餃子給兒子吃。誰知道過了差不多半個小時,他兒子回來了,手裏提著一個小麻袋,裏麵裝了半麻袋東西,見到自己兒子這麼快回來,手中還提的東西,他娘說為啥這麼快就回來了,手裏提的什麼,可不準去偷東西,你要是去偷東西拿回來,我就算是餓死也不吃。他兒子聽了之後心中一緊說,這袋鹽是他在過路的鹽商那裏買來的,不是偷的,之後他還讓他娘看了看他手中的銅板(國民時期的銅錢在我們這兒稱銅板,也稱銅殼),說他有錢,絕對不會偷人家的東西的,說完就把鹽袋給了他娘,他娘問他這麼一袋子鹽需要好多錢,你那兒來的錢,他說他最近幫一個老板幹活,那老板在回家時給他的,他娘看著一臉誠實的兒子似乎沒有說假話,就把鹽袋收了起來,就忙自己的事兒去了,中午娘兒兩吃了頓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