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名為傳輸控製協議/因特網互聯協議,又名網絡通訊協議,是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國際互聯網絡的基礎,由網絡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因特網的每一台電腦規定一個地址。
廣域網
廣域網,也稱遠程網。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範圍,所覆蓋的範圍從幾十千米到幾千千米,它能連接多個城市或國家,或橫跨幾個洲並能提供遠距離通信,形成國際性的遠程網絡。
3. 傳真機——即時的文件傳輸工具
傳真機是應用掃描和光電變換技術,把文件、圖表、照片等靜止圖像轉換成電信號,傳送到接收端,以記錄形式進行複製的通信設備。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曆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於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信是在電信領域裏發展比較緩慢的技術,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成熟起來,60年代後得到了迅速發展。近十幾年來,它已經成為使用最為廣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鍾擺
傳真技術的起源說來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結果,而是從研究電鍾派生出來的。1842年,蘇格蘭人亞曆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一項用電控製的鍾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幹個鍾互連起來同步的鍾,就像現在的母子鍾那樣的主從係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鍾係統裏的每一個鍾的鍾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這個現象使發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符,那麼這個圖形或字符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複製出來。根據這個設想,他在鍾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鍾推動的一塊“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符,它們是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衝,紙麵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發送端的鍾擺擺動時,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衝。信息板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衝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發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紀錄方式的傳真機。
亞曆山大·貝恩
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名叫弗·貝克卡爾,他把傳真機的結構作了很大的改進,他采用“滾筒和絲杆”裝置代替了時鍾和鍾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快速旋轉,傳真發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嚦杆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麵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這種滾筒式的傳真機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
人們對新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的要求是很廣泛的。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於相片傳真機的研究。法國的一位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一個地下室裏廢寢忘食地研究和試驗了三年的時間,終於製成了相片傳真機。1907年11月8日,貝蘭在眾目暌暌之下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采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 相片傳真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68年,美國率先在公用電話網上開放傳真業務,世界各國也隨之相繼利用電話網開放傳真通信業務。使原本局限於在專用電路上應用的傳真機的數量猛增,應用的範圍迅速擴大。尤其是用於傳送手寫、打印或印刷的書信、文件、表格、圖形等的文件傳真機,使用最為普通,發展也最快。最近十多年來,傳真通信的發展更為迅速,目前已成為發展最快的業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