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創新生活篇(1)(1 / 3)

1. 貨幣——讓交易更方便

同學們,你們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在人類還不會數數的時候,他們是怎麼生活的嗎?早晨,當牧羊人把羊放出羊圈時,就會碰到一個頭疼的問題。由於不會數數,他根本不知道到底放出去了多少隻羊。當然,在傍晚時,他也不知道自己家的羊是否都回到羊圈裏啦。不過,沒過多久,聰明的牧羊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放出去多少隻羊,就往口袋裏放多少顆小石子。當牧羊歸來時,每往羊圈裏趕進一隻羊,就從口袋裏拿出一顆小石子。當羊都進羊圈之後,如果口袋裏還剩下幾顆小石子,就說明他丟了幾隻羊。如果石子不夠用呢?那就是他把人家的羊給趕回來了。

漸漸地,這種做法發展成了一種新的交換形式——物物交換。比如,牧羊人用自己的羊和別人交換糧食或者鞋子。可是後來,人們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物物交換也越來越複雜了。例如,我想用自己的羊交換別人的糧食,可是有糧食的那個人不一定想要羊,也許他想用自己的糧食去交換一雙鞋。怎樣才能讓交換雙方都滿意呢?終於,大家認識到需要一個衡量物品價值的標準,貨幣便應運而生了。此後,人們便開始根據物品的價值,用貨幣進行買賣了。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古代刀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裏,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這是因為金屬貨幣的製造需要人工,而不是從自然獲取的,比較有代表性又不容易獲得,同時還容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西方國家的主幣則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裏,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而古代中國的貨幣體係以銅幣為主要的貨幣。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準。銅幣上麵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

古代銅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首先最大的不便就是攜帶不方便,因為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而它的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裏、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替代品的紙幣出現了。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

古代銀錠

中國大陸的現行法定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麵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麵有1、2、5角,分的麵額有1、2、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CNY¥。

第五套人民幣

知識卡片:

交子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發行於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實際上是一種存款憑證。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

2. 造紙術——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

相信同學們都知道,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無論讀書、看報,或是寫字、作畫,都得和紙接觸。在現代社會,隨手可見都是紙張,可別小看這薄薄的一張紙,不知道凝聚了多少人民的心血,經過多少代人民的改良才形成。

在造紙術產生之前,人們要記錄事情,最早的是結繩記事,也就是通過在繩子上打結來記錄事情,有事情就用繩子打一個結,事情結束後再把繩結解開。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字,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甲骨文”。後來有了青銅產生,通常人們會用青銅鑄造祭祀的儀器,於是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就是同學們在學習曆史知識時會接觸到的“金文”或“鍾鼎文”。再後來,戰國至魏晉時代,古人在記錄事情,一般是用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劄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但用竹簡記錄,一卷一卷的竹簡既沉重又占地方,十分的不方便。後來又有人把事情記錄在帛上。帛是古代高貴的紡織品,由蠶絲製成,質輕、柔軟而堅韌,是很理想的書寫用品。但是產量少、價錢昻貴,一般隻有有錢人或者皇侯將相才用得起,平民百姓根本是沒有機會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