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散文是會生長的(1 / 1)

散文是能者最多的一種寫作體裁。可以說,誰都會寫散文;又可以說,能寫好散文的人不多。我自認為就是“誰”與“不多”之間的那個人。我不敢說是“那種人”,因為我就是我,我不能代表別人。實際上,散文之惑,常存一心,誰又能沒有“獨此一家”的體會呢?

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散文是會生長的,像人一樣。如果作個比喻,本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一片葉子—當然有好看的也有不好看的,或不那麼好看的—那麼,目錄頁上從前往後的時間之幹自然就是散文生長的記錄了。我是這麼想的,這本書也是這麼編的。這是不能不首先有所告白的。

的確如此,散文是會生長的。在“青記錄”中,青澀之痕雖無形卻顯見,但它不僅是我用“文筆”觀察世界特別是大自然之始,更是一個中學生在“文革”中審美取向的“另類”記錄,因此,我並不“為少作悔”或愧。至於“熱回首”,自然重在一個“熱”字了。那是一個熱血青年離開《西雙版納,我的乳娘》之後,在北京,用一篇又一篇更成型也更刻意的散文向那片遙遠的熱土致敬。至於是熱土孕育熱血,抑或是熱血孕育熱土,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青春無敵,誰能沒有一個“熱”字可資紀念?“采繽紛”中,不僅有種種京都情緣,更有些閑情偶遇或偶寄,當然,也開始有了些民事或文事思縷,因為我畢竟已經受邀為《中國新聞出版報》專門寫一篇《我記憶中的記者節》了。至此,散文這棵大樹在我心中更加開疆拓土,原來世上散文不僅有作家一脈,還有記者一脈。實際上,世上三百六十行,人人可以寫散文。什麼叫散文?最寬泛說,凡不受格律拘束之文,即是散文。具體說,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其主要特點是:通過對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篇幅一般不長,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語言不受韻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甚或三者兼有。散文本身按其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雜文、小品、隨筆、回憶錄等。

至此,散文是會生長的,其“學”也“無涯”自是“學無涯”的題中之義了。既曰“學”,則不僅有“說”之心得,亦有“讀”之歎賞;至若“無涯”,則不僅有關於少年魯迅的“演講”,而且有《〈九三年〉絕對是雨果寫的》恁般武斷—若謂不信,可以“探幽燭微”那其中的藝術語言是否能有第二位任何人可為?

“走四方”算是心門大開又機緣巧合的近年旅痕。真像韓磊所唱的那樣:“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迷迷茫茫,一村又一莊……”,隻不過這裏的“一村又一莊”似可改為“一篇又一章”;“迷迷茫茫”倒是真的,因為我寫的每一篇散文發表後,幾乎總是有一種遺珠之“茫”揮之不去。這也許就是“誰”與“不多”之間的那個人的一種毛病吧。

但願在“散文是會生長”中,我這個毛病和其他一些毛病都能夠日漸消弭。為此,我曾《帶女兒去“尋根”》,那是對蓬勃之青春的“愛無休”;我也曾到《詩開始的地方》去“浪淘沙”,那是對少年之“母校”的返璞歸真。我相信,散文是會生長的,就像人總是在成長一樣。我還相信,散文不僅會生長於未來,也會像人一樣成長於過去—隻要我們善於從過去的“毛病”中吸取教訓—不是“我們”,而是我:期待著您的指教。謝謝您閱讀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