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感謝讀者“羽真”提出了關於章節混亂的一些想法,在和這位熱心的讀者討論之後,我決定修改章節名來緩解讀者們閱讀時的跳躍感。當然,與“羽真”的討論也讓我覺得有必要向讀者們解釋清楚關於章節設計的思路與初衷。
先來聊聊章節的設計初衷吧。
作者本人是看著西方的騎士文學長大的,《龍槍》、《時光之輪》、《指環王》、《冰與火之歌》、《獵魔人》、《羅德斯島》係列(雖然這個係列是日本人寫的,但仍充滿了中世紀的騎士幻想的滋味)甚至於魔獸和博德之門係列遊戲的官方都是我愛不釋手的寶貝,其中尤以《冰火》和《羅德斯島》係列對我的影響最大。因為在讀《冰火》的時候沉溺pV帶給讀者的不確定性和推理的樂趣無法自拔,於是在創作《劍與世界的歎息》之初,我選擇大膽地嚐試pV的寫法,每個章節從不同的角色視點出,向讀者展現他們所經曆的事情,以及他們所認知的世界。當然,作為一個菜鳥作者,我的文字水平和駕馭能力是遠不及那些被我崇拜的奇幻作家的,加之某些章節眼中破壞了pV的規則,所以《歎息》看起來會像是一部“半pV不pV的殘次品”,最終導致我選擇不加章節名字,把視點人物的判斷完全交給讀者。事實證明這是極不明智的,羽真在對《歎息》提出的意見中明確表示不點明視點人物極大的加重了閱讀負擔,使他每一章都要猜測主人公是誰。為了給讀者們更好的閱讀體驗,我會盡快為所有章節的標題加上視點人物的名字,以方便讀者們的閱讀。
接著章節的設計思路。
《歎息》的章節間跳躍是極嚴重的,原因在於我選擇以時間作為章節設計的邏輯根源,章節的順序實際上是按照書中世界的時間順序排列下來的。我們都知道一個世界在同一時刻生著許許多多不同的事情,中的世界也是如此。我沒有選擇把視線鎖定在某一個人身上來講述他的故事,而是摘取了“同一時間生的眾多事件”之中比較重要的、或者是與故事主線緊密相連的事件,以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的視野來講述,從而利用破碎的、片段化的情節來搭建整個世界。我希望的是片段化的故事與不確定性的判斷能夠在讀者腦海中搭建這個世界,同時讓讀者去思考書中沒有明確明的事件,因為當讀者對某些事件或人物存在獨立的判斷的時候,我再去印證或者推翻讀者的想法,對於我和讀者而言都是一件有趣兒的事。
既然到人物,就不得不提到主角。不過《歎息》中的主角到底是誰呢?我的答案是——沒有主角,或者人人都是主角。這樣的想法仍源自《冰火》帶給我的一些感受,起初我覺得艾德是主角,然後他被砍頭了,而後我看中艾德的長子,很可惜他死在了自己的婚禮上,《冰火》中還有許多類似的角色,讓我即因他們的死亡震驚,又為此痛心扼腕。我覺得這種心理變化才是讀者想從書中得到的,畢竟誰都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浪費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上。而且我相信一部出色的並不一定要確立一個或者幾個主角,當每一個書中的角色都被塑造的有血有肉,讓讀者印象深刻,那麼這本書自然而然地就成功了。
最後,我要感謝每一位支持《歎息》的讀者。希望大家都能想羽真一樣,和我聊一聊對書、對人物、對故事的想法,我很樂意傾聽諸位的意見,亦很樂意將《歎息》改造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