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兩棲動物概述(1 / 1)

叮叮雙手高舉萬能電子魔盒,當當站在旁邊喊了一聲“萬化神通”。

刹那間一道金光閃過,叮叮、當當已消失在茫茫空中。

叮叮、當當再次出現的時候,展現在二人麵前的是一塊塊兩棲動物的化石。

盡管叮叮、當當早有了心理準備,但看著靜靜躺在那裏的兩棲動物化石,他們還是忍不住浮想聯翩。

當當饒有興趣地問道:“叮叮,這些化石的形成要經過多少年呀!那兩棲動物出現的時候豈不是更早嗎?”

“那當然啦,不是遠古時代的我還不研究呢!對了,小尾巴,你還記得奧特瑪爺爺給咱們講過的兩棲動物產生的時代嗎?”叮叮興奮地說道。

考古學家根據化石推斷,在三億六千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自然界出現了兩棲類動物。它們是由魚類經過漫長的演化而來,是第一種依靠呼吸空氣生活在陸地上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的出現代表了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期。兩棲動物生命的初期有鰓,當成長為成蟲時鰓逐漸演變為肺。兩棲動物的命名來自希臘文“兩種”和“生命”的組合。這是因為兩棲類可以同時生活在陸上和水中。

兩棲動物是最原始的陸生脊椎動物,既有適應陸地生活的能力,又有從祖先—魚類遺傳下來的適應水中生活的能力。幾乎大多數兩棲動物需要在水中產卵,發育過程從接近於魚類幼體(蝌蚪)變態成成體,而成體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陸地生活。但是有些兩棲動物進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產卵,有些兩棲動物從卵中直接孵化出來差不多就已經完成了變態,還有些兩棲動物終生保持幼體的形態。

古生代的泥盆紀晚期開始出現兩棲動物,最早出現的兩棲動物牙齒有迷路,被稱為迷齒類,又因為它們的頭骨結構堅固,又叫作堅頭類。出現在格陵蘭島上泥盆統老紅砂岩中的魚石螈可作為代表。它是一類從魚類到兩棲類的過渡型動物。牙齒沒有迷路的殼椎類最早出現在石炭紀,這兩類兩棲動物在石炭紀和二疊紀是非常繁盛的時期,所以,這個時代也被稱為兩棲動物時代。

這個時期兩棲類動物種類多、個體大。其中的石炭蜥可能經過像蜥螈或西蒙螈那樣的代表,進化為中生代時占統治地位的爬行類。蚓螈是迷齒類在石炭紀和二疊紀的著名大型代表,它的頭骨很大,寬闊且比較扁平,耳缺很深,有大而具迷路構造的牙齒,脊椎和四肢骨結構粗強。從很多方麵來看,蚓螈代表了兩棲動物進化中的高峰。在二疊紀結束時,殼椎類全部滅絕,迷齒類也隻有少數在中生代繼續存活了一段時間。

到了中生代以後,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身上光滑而沒有鱗甲,皮膚裸露而濕潤,布滿黏液腺,被稱為滑體兩棲類。這種皮膚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有些兩棲動物甚至沒有肺而隻靠皮膚呼吸。最早的滑體兩棲類是三疊紀的原蛙類,如三疊尾蛙,與現代的蛙有些類似,但是有短的尾。有尾目和無足目出現的晚些,有尾目出現於侏羅紀,而無足目到了新生代初期才有可靠的紀錄,不過無足目特征比較原始,可能更早便已起源。現代兩棲動物的起源現在沒有定論,有人認為無尾目起源於迷齒類,而有尾目和無足目起源於殼椎類,也有人認為三者的共性很多,有著共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