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保護文化遺產 守護精神家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餘杭論壇圓滿落幕(1 / 2)

蘇唯謙*

龍舟競渡,粽子飄香。作為中國首個“文化遺產日”浙江省重要活動之一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餘杭論壇”,5月30日至6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成功舉辦。

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報社、浙江省文化廳主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中國文化報社社長、黨委書記郭沫勤,浙江省副省長盛昌黎,杭州市副市長陳重華,浙江省文化廳領導楊建新、金庚初,杭州文廣新局局長陳建一,有關高校的領導和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河北、遼寧、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的專家學者百多人參加了開幕式和論壇活動。

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但麵對西方文化強勢進入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於瀕危狀態。如何保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成為專家學者代表共同關注的話題。

要在活態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論壇開幕正逢端午節,專家們在餘杭區五常鎮觀看了至今已有800餘年曆史的餘杭滾燈等民俗表演。來自餘杭臨平街道的滾燈隊在一小夥和兩老漢的帶領下,手握滾燈時而纏腰翻滾、時而金猴戲球、時而旭日東升、時而推波助瀾,在一片喧鬧的鑼鼓聲中,滾燈隊以“開荷花”的造型結尾,讓專家和現場觀眾大飽眼福。

表演結束後,與會專家們走進農家,與當地農民群眾一起共進“端午飯”。先給每人掛上一個香袋,接著是滿桌的農家菜肴及當地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五黃”:黃瓜、黃鱔、黃酒、黃魚、蛋黃,吃得專家們連聲叫好。

午後,專家們又觀看了龍舟賽,來自五常全鎮各村的壯年農民組成29支龍舟隊,在河麵上展開激烈角逐。沿河兩岸人山人海,橋上、船上到處站滿了前來為各自村龍舟隊呐喊助威的村民。專家們說,這就是“活態保護”,這裏的老百姓非常認同自己的文化遺產,參與的熱情也很高,這就是保護文化遺產的最高境界。人人都參與到行列中來,保護就深入人心了,民族民間藝術就活起來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發展的文化命脈,它來自民間的創造,也在民間延續,民間是它生存的土壤。所以,專家們在論壇上呼籲:要在活態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族民間藝術活起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榮啟認為,剪紙、龍燈等民間藝術,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其真正的價值是其背後高超的製作技藝和創作思想,保護這些東西,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傳承人,同時也要努力擴大其影響,讓它活在人們的生活中、記憶裏。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遼寧大學民族研究所教授烏丙安說,民族民間藝術如果沒有生活的土壤,枯萎與衰亡是必然的。如果對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停留在隻“搶”不“救”的初級層麵,那麼,蘊藏在遺產中的真正價值就難以再傳承下去,對大眾生活也就難以產生影響。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秦序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質,就是要“為保護而保護”,任何以開發、發展、利用、旅遊、娛樂等為借口的活動,隻要有可能造成文化遺產的損害,則無論其理由如何充分,如何冠冕堂皇,保護第一的思想絕不可輕易妥協和動搖,否則,其他功利性目的便很容易乘虛而入,將其湮滅。

中國民俗學學會理事長陳勤建說,過去,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遺產保護的“硬件”設施上,如今,保護更應注重“軟件”開發,這個“軟件”指的是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興趣與參與。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和了解豐富的民族民間藝術,改變年輕一代對它們的“審美冷淡”。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指出,在無形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必須秉承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有形化”原則;二是以人為本原則;三是整體保護原則;四是活態保護原則;五是民間事民間辦原則;六是原真性保護原則;七是文化保護的多樣性原則;八是精品保護原則;九是瀕危遺產的優先保護原則;十是保護與利用並舉原則。

浙江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