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這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件大事。5月份,國務院公布了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第一次頒布,全國51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榜上有名。這標誌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一
當前,我國進入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曆史發展階段。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文化的力量體現在,以文化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於強化廣大人民群眾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國民凝聚力、向心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麵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挑戰,保持和發揚本國民族文化個性,對於發展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增強本國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謀求國家競爭優勢,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選擇。
在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上,中華文明薪火相傳,5000年綿延不斷,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華文化在發展中體現了強大的包容性,如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有機地融合了中華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各民族文化不斷發展,交互融合,逐漸形成了以儒、道、釋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其中,許多光輝燦爛的思想,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內聖外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人合一”,“與天地參”等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些弘揚為人之道、群體觀念、愛國精神、天人協調的思想,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和諧,促進了中國“多元一體”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漢唐文化、四大發明影響了世界。十六七世紀後中華文化傳播到歐洲,利瑪竇等傳教士將大量中國經典譯成拉丁文在歐洲出版,對歐洲文明產生重大影響。康德認為,斯賓諾莎的無神論完全是受老子的影響。萊布尼茲在《中國近事》一書中說:“在實踐哲學方麵,歐洲人不如中國人。”法國思想家認為中國哲學為無神論、唯物論與自然主義,此三者為法國大革命的哲學基礎。法國伏爾泰說:“中國為世界最出色的最仁愛之民族。”他還將《趙氏孤兒》譯為《中國孤兒》劇本,在法國上演,風靡一時。德國大詩人歌德說,“在中國,一切都比我們這裏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他們還有一個特點,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自唐以後,中國文化波及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和地區,它們以中國為師,形成“儒家文化圈”。
然而,到了18世紀,英國發生產業革命,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生產力突飛猛進。法國發生啟蒙運動,並於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爆發大革命,掃蕩了歐洲大陸的封建製度。歐洲進入了新的時代。而當時的中國卻繼續閉關鎖國,特別是自1840年之後的100多年裏,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憂外患,人民飽受苦難。在這期間,無數仁人誌士為救亡圖存,進行過一係列的改良、革命,可謂前赴後繼,波瀾壯闊。五四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改變了中國近代社會的曆史進程。同時,在反封建的旗幟下,一些人也提出過“砸爛孔家店”、“全盤西化”,“漢字拉丁化”等,主張對傳統文化全麵否定或“拋棄”。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大“革”傳統文化之“命”,使文化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下降。
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帝國主義的影響,不僅擴大了全球經濟的不平等,直接構成了對發展中國家民族生存的威脅,而且使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麵臨被侵蝕、被同化的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更加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國家的文化安全問題;二是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國民文化自覺弱化,民族精神缺失的問題。
早在十幾年前,鄧小平同誌就曾指出:“十年改革開放,最大的失誤是教育。”後來他又講:“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裏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我認為,小平同誌所說的這種情況至今依然存在,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手硬一手軟。重視經濟發展,輕視文化建設,缺乏文化自覺。特別是不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重視對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繼承,沒有充分發揮民族優秀文化對人的教育和陶冶作用。二是教育內容空泛呆板,形式單一。三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特別是農村文化生活貧乏。
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導致社會人文精神的下降,從而影響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因此,我們要彰顯民族文化主題,維護民族文化個性,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努力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為鼓舞我國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為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
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形態的“有形文化遺產”,又有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精神財富,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遺產中“有形”和“無形”、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遺存,共同構成民族文化遺產的整體,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