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後記(1 / 1)

2005年有幸投入陳思和教授門下攻讀博士學位。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我關注的對象是“十七年”文學,博士論文轉到民國初年的小說,而且是與中國古代小說、駢文關係密切的駢體小說領域,對我來說確實有很大壓力。但是由於我生性怕熱不怕冷,又有執拗的怪脾氣,不想去湊“學術熱點”的熱鬧,所以選擇了這樣一個冷僻的題目來做。

準備和寫作過程雖然艱難,但也有許多樂趣,駢文的美麗與才子佳人故事的歡樂或淒傷讓我產生深深的生命感動。在閱讀徐枕亞的有關資料時竟然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覺,少年時期的徐枕亞喜愛清冷之境,其朋友惜誓回憶:“然吾憶小三台石梅間,有蛇徑出草中,重崗坡陀,旁巨石平如砥,夙昔吾與徐子促坐談詩於此,靈籟蕭森,幽詭不類人境,過者毛戴,吾二人談益樂,視林際影月出乃返。”讀到這裏,不僅想起自己往昔常常獨自一人在“死葬北邙”的邙山上徘徊,夕陽西下,四無人煙,亂墳之上一片空明。以前讀過鄭板橋的詩《黃慎》,說“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愛看古廟破苔痕”,也是類似心理。大概任何時候都會有一些這樣的“怪人”吧。

感謝思和師的教誨。思和師學術視野開闊、胸襟廣闊,待人真誠、熱情,跟從思和師求學,真有“如坐春風”之感。對我的這篇論文,從論文的構架到論述方式,甚至字詞的運用,思和師都作了認真、細致的指導,使弟子受益匪淺。思和師的寬容和鼓勵,給了我從事學術研究很大的動力,而思和師在生活、學業上對我的幫助更讓我終生感激。

感謝華東師大中文係的歸青老師,對我提出的有關駢文的疑難問題,歸老師不厭其煩地多次發郵件進行指導,使我的論文寫作能順利地進行。感謝我的碩士導師吳俊教授多年來對我的關愛。感謝陳子善教授、楊揚教授、胡曉明教授、齊森華教授對我的教誨。

感謝楊萌芽、金進、王小平、王進莊、金理、陳婧裬、景雯、吳嵐、李玲、夏雪飛、劉濤等同門,大家一起求學、聊天的情景真是令人感到愉快。感謝王小平、李玲為我從外地複印資料、王進莊為我提供信息,感謝李玲為我校對論文。感謝華東師大中文係同屆博士楊誌平,在中國古代小說的有關問題上他為我提供了許多幫助,從他那裏我獲益良多。感謝華東師大中文係現當代文學資料中心的詹才女女士,她為我閱讀資料提供了不少便利。特別要感謝好友魏東,論文寫成後曾承蒙他為我精心校對,現在又做了這本書的責任編輯。

感謝劉順、戈雙劍、宋健、朱興和、王大橋、劉漢波等同屆博士,大家在盤灣裏研究生公寓10號樓1502室的清水灣學術沙龍上常常爭論得麵紅耳赤,使我既在學業上大有收益又獲得了兄弟般的情意。

感謝我的妻子韓軍利,我在外求學六年,她一邊上班一邊還要教養孩子,吃盡了苦頭。對我的兒子郭昊鑫,我則充滿愧意,在他最需要父愛的時候我卻不能常在身邊。最大的愧意給我2007年11月5日去世的父親,他辛勞一生,受盡病痛的折磨後離去,作為長子的我,深受父親的關愛,在他患病期間不能常侍左右,甚至在他彌留之際也來不及趕回去見他老人家最後一麵。

在研究過程中深感自己學養不足,對於一些問題的論述有待深化,但是由於現在的閱讀興趣發生了轉移,難以對相關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對於書中的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郭戰濤

2010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