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番薯饆(1 / 1)

西北風一起,貯藏在草窠裏的番薯變得更甜了,正好做番薯饆。不知道別人家做番薯饆有哪幾道工序,我隻是從小看了母親的做法,就一直沿襲下來,覺得很適用。

這第一道工序是選番薯。一要選個頭大,二要選沒爛疤。個頭大,是為了肉質好。大凡小個、細長的番薯,裏麵往往會有不少筋絡,大的番薯就全是純粹的薯肉了。有爛疤的番薯,哪怕把爛的部分挖去,其餘部分也還會有爛的氣味,甚至會帶有苦味。所以凡是有爛疤的番薯,就整個不要它。

選好番薯,洗幹淨,就可以入鑊去烤。烤的時候水要少放一點,如果是隔水蒸更好。把番薯充分的烤熟或蒸熟,然後出鑊晾涼。待不太燙的時候,就可去皮搗爛。搗的過程中,如果又發現有質量不好的薯塊混在中間,一定要挑出來。其實搗隻是一個初步過程,關鍵還在揉。把基本搗爛的薯肉包在一塊幹淨的布中,用力地揉,直到把番薯肉原來的結構完全破壞掉,揉成如做饅頭的麵粉一樣稠練,沒有一點小硬塊,這一工序才算完成。

在揉的同時,可以加進必要的“食品添加劑”。這裏說的“添加劑”可不是化學品,而是幾種“綠色”的香料,如桂花、芝麻或橘子皮等。可以把幾種香料同時放進去,也可以有的放桂花,有的放芝麻等,做成不同口味。我一般采用後者。糖是不必加的,因為冬天的番薯已經夠甜了。

這時的原料雖然不燙了,但還有一點餘溫,容易鬆散開來,所以下一步是把揉好的番薯“肉”放進容器中壓實。我喜歡用方形的鋁飯盒,裏麵墊一層布,盛滿番薯“肉”,再撳結實,然後在上麵壓一些重物,讓它過夜。

一夜後,飯盒裏的原料已經成了“糕”,壓了一夜,而且已經冷卻,所以它變得很結實,這時,就可以取出來切片。先把它切成一定高和寬的長方條,然後再將每個長方條切片。切好的薄片晾在團籩或米篩上,這番薯饆的製作就算基本大功告成。

說是“基本大功告成”,是因為剛晾開的番薯饆還不算成品。它從第一天的一碰就碎,到一兩天後的容易撕碎,到再過一兩天後的軟而韌,再到最後的硬而燥,總共還需要好幾天時間。在這好幾天時間內,最怕的是天氣變暖下雨。下雨使番薯饆不易幹,而氣溫的暖熱又容易長黴菌。所以如果遇上暖濕天氣,很可能會眼看著攤在團籩上的番薯饆一點點長出綠毛來,長出黑斑來,最後變成垃圾,於是不但這麼好的原料全浪費了,而且幾天的辛苦前功盡棄。有的人家無奈之下用火來烘,雖然麻煩,雖然烘出的質量不如曬出的好,但總能挽回一點損失。

最理想的是起西風的天氣,似乎這西風一吹,半成品的番薯饆變得更甜。所以,當它處於又軟又韌的階段時,這香甜的味道就特別吸引人,你晾在那裏,誰走過都想抓幾塊來嚐嚐。抓幾塊倒也罷了,如果碰到小孩,特別是自家的孩子,他就毫不客氣地大把抓了往口袋裏麵塞,你想攔也攔不住。雖然做這番薯饆的本意就是給孩子解饞,但總想著細水長流。好在做爹媽的大多知道自己孩子的饞相,所以特意多做了些,總要既滿足孩子的饞嘴,又能留住大部分的番薯饆。

當番薯饆晾曬得又硬又幹時,就可以收起來貯藏了。放到“火油箱”裏,藏到過年過節拿來炒。尺四鑊裏放小半鑊細沙,鑊底下燒著柴火,沙子熱了,倒進番薯饆,不停地翻呀、炒呀,當番薯饆呈金黃色時,就可以盛出來了。晾涼後,你拿一塊來,一咬,嘣脆!孩子抓了一口袋,餘下的,做父母的就放進錫瓶飯盂裏,不讓它返潮,每天一把兩把地拿來哄孩子。

外麵又起西北風了,做番薯饆正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