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為鞏固和拓展唐王朝在九龍江流域的統治與管轄,高宗於總章二年(669年)詔命玉鈴衛翊府歸德將軍固始人陳政為朝議大夫統領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人,將士123人,共58姓,入閩平亂,至永隆二年(680年),“蠻獠”主力底定,餘部相繼歸降。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呈奏《請建州縣表》,請於泉、潮之間綏安故地建置州縣。垂拱二年(686年),朝廷頒詔,準於綏安地域漳水之北建置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封陳元光為漳州刺史兼漳浦令,進階為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輕車大都尉兼朝散大夫,陳元光由是被追封為“開漳聖王”。其子陳珦繼承父業,任漳州刺史27年,其孫陳酆掌漳州刺史29年,陳氏五代為閩南開發建設百餘年,其部屬亦隨之落地生根,成為開漳建漳的主力。

至唐末,江淮大亂,社會動蕩,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光州刺史王緒為躲避軍閥秦宗權的追剿,“悉舉光、壽兵5000,驅吏民渡江”,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部南遷,經江西入閩。是年八月,王潮兄弟發動兵變,取王緒而代之,次年攻占泉州,並於景福二年(893年),占領福州,控製福建全境。後梁太祖朱晃封王審知為閩王。王審知死,其子王延鈞稱帝,建立閩國。經王氏子孫艱辛經營,福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至宋逐步趕上中原發展水平。

上述固始移民兩次大規模入閩及其對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學界已有共識,但固始移民入閩產生的影響遠不僅限於福建。因為固始移民入閩後,其後裔因各種原因先後渡海遷台,成為台灣移民社會的主體。陳孔立研究表明,“大陸漢人遷台,漳、泉人占十之六七;其中,諸羅、彰化,以及府城一帶,漳、泉籍移民占九成以上”(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177頁)。譜牒資料也表明,自固始移民入閩,至漳、泉人遷台,固始“基因”世代相傳,不曾中斷。如此,漳、泉人遷台,實際上是固始移民入閩的延伸,固始移民入閩遷台為一整體。但是,很長時間,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並不甚明白八成台灣姓氏族譜上為何注明“祖上來自光州固始”,直到1981年廈門大學黃典誠教授發表《尋根母語到中原》,謎底才得以揭開。

1981年4月22日,黃典誠在《河南日報》發表《尋根母語到中原》,提出台灣同胞“尋根的起點是閩南,終點無疑是河南”,揭開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之序幕,並在海峽兩岸形成“台灣訪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獨特的根親文化現象,至今30年。30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間節點,為此全海教授組織中原與閩台關係研究中心同仁,搜集整理近30年來兩岸學者具有代表性研究論文凡40篇,作為“中原與閩台關係研究”叢書之一種,結集出版《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三十年(1981-2011)》,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學術活動,至少有三個方麵的價值值得提出來,與大家共勉:

第一,本書收錄的40篇論文,可謂海峽兩岸近30年研究成果的代表,通過閱讀可從中發現有關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之緣起、學術曆程和不同時期的研究內容,為日後學者開展研究提供一個基本路徑和話語體係,是珍貴的學術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和學術史價值。

第二,本書按照不同時期的學術取向,將30年研究成果大致歸納為尋根、記憶和認同三個主題,從而揭示學術研究背後的中國社會特別是兩岸關係的變遷;可以認為本書從一個側麵反映或折射出30年兩岸關係的基本走向:從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到國家認同,成為基本趨勢和發展方向,因此本書之出版亦是30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見證。

第三,本書特別關照到近30年參與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的研究主體,既有民間、學界,也有官方。大致說來,早期以民間為主體,自覺發起的尋根活動,引起學界關注,成為一個學術問題;學術研究成果,為民間尋根活動提供事實依據;官方的參與則是間接地為民間尋根和學界之研究營造有利環境,如“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等,說明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之研究,已非純粹學術問題,而是關乎兩岸和諧關係之構建和國家認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我與全海教授於2009年夏赴台參加在台北舉辦的“海峽兩岸根親文化研討會”相識,以文會友,常有往來;其間就信陽曆史文化、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和兩岸學術文化交流等共同關心的話題,彼此切磋,互有啟發。今尹全海送來與餘紀珍、喬清忠合編之《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三十年(1981-2011)》書稿,我有機會先睹為快,就認識所及談談自己的思考,是為序。

信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宋效忠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