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頁岩氣革命”:世界能源版圖重構(1 / 3)

近年來發展迅速的頁岩氣,因其儲量豐富、價格低廉且碳排放少,已有掀起新一輪“能源革命”之勢,其大規模開發不僅將改變全球能源版圖,甚至會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大國興衰:能源是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美國經濟史學家金德爾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1910—2003)在研究了公元1500年至1990年近500年間世界經濟霸權的曆史後,在《世界經濟霸權》一書中總結出了“國家生命周期”理論,將“國家生命周期”分為五個階段,即經濟發展的成長準備期、經濟迅速成長期、經濟強盛期、高峰期、國力衰落期。

從國家成長的“長波段”分析,一個大國在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即經濟強盛期,成為世界性的大國後,便開始“盈久則虧”,轉而進入第四階段——高峰期,它的經濟發展速度開始從加速到減速,國力進入相對衰弱期。耶魯大學著名曆史學家保羅·肯尼迪(Paul Michael Kennedy,1945—)在《大國興衰論》中認為,大國興起,起於經濟和科技發達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強盛和對外征戰擴張;大國之衰,衰於經濟生產力的下降和國際經濟重心的轉移,同時,由於國際承諾太多、軍事費用過大,因而形成了帝國戰線太長的現象,直到最後被完全拖垮。

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在《大外交》一書中稱:“仿佛是根據某種自然法則,每一個世紀總會出現一個有實力、有意誌且有智識與道德動力的強國依其價值觀來塑造整個國際體係。”對此,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喬治·莫德爾斯基(George Modelski,1926—)將這種史學家感悟到的國家興衰更替現象高度理論化,提出了國際政治發展的“長周期理論”。

根據莫德爾斯基對曆史的總結分析,1494年意大利戰爭爆發以來的國際政治體係可分為五個周期,每個周期為100—120年,它們分別為葡萄牙周期(1494—1580)、荷蘭周期(1580—1688)、英國周期Ⅰ(1688—1792)、英國周期 Ⅱ(1792—1914)和美國周期(1914—?)。各個世界領導國的盛衰更替和全球戰爭的周期性爆發是莫德爾斯基“長周期理論”關注的重點。

世界體係處於無休止變動之中。16世紀,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過霸權國地位,17、18世紀又被英國取代。19世紀以後,隨著中心區逐漸由西歐擴大到北美,英國霸權地位逐漸衰落,到20世紀中葉,美國成為霸權國。進入21世紀,美國霸權的衰落和中國國力的崛起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話題。

當前,國際權力轉移的話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或者說進入21世紀伊始就已經出現,這種話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是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的崛起和複興;二是美國在遭受“9·11”事件後世界領導力的下降。美國掌控世界的能力持續下滑,導致世界的權力越來越分散。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在《全球趨勢2025:轉變的世界》中坦言:由於新興國家的崛起、全球化的經濟及全球力量大轉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國際體係將在2025年變得麵目全非”。“就規模、速度和流動方向而言,正在進行的全球財富和經濟力量轉移——粗略地講是從西方流向東方——這在現代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麵,我們要看到美國實力的相對下降;另一方麵,又要看到美國仍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針對全球權力東移的趨勢,美國不會坐以待斃。為此,奧巴馬政府采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一隻手抓對外戰略,未來十年積極把外交、經濟和戰略資源的大幅投入鎖定在亞太地區,防範中國經濟崛起帶來的戰略衝擊,確保中美“戰略再平衡”;另一隻手則是抓國內經濟發展,通過借助非常規能源的開發,推動國內經濟的“再工業化”發展,以複興美國經濟、提升國內就業。

固然,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大國崛起無疑需要“能量”驅動,目前這種“能量”更多地來自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這恰恰是中國崛起的軟肋。從現實主義角度分析,中國作為崛起的大國,客觀上對美國的霸權構成挑戰,奉行“進攻性現實主義”理念的美國政策製定者不會袖手旁觀,坐等中國挑戰美國的地位,必然會充分扮演“離岸平衡手”的角色,充分利用中國的地緣政治弱勢,在中國周邊國家為中國下“絆索”,牽製中國的崛起。

國家成長需要能源和資源驅動。國家成長好似“兔子定律”,當所有的“草地”都被瓜分完畢的時候,隨著各個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爆發爭奪“草地”的戰爭。

早在1973年,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曾直言不諱地說:“美國人口隻占世界總人口的7%,但是我們卻享用著世界上30%的能源。這並不是件壞事,而是件好事。這意味著我們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我們擁有最高的生活水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使用如此多能源的原因所在,希望永遠都是這樣。”

但是,美國已經失去了能源最大消費國“寶座”。2010年夏天,充斥著各大媒體的一條頭條新聞稱,“中國現在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使用的能源都要多”。這條消息之所以在西方媒體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可能就緣於這位美國前總統對能源的使用和美國霸權及生活水平之間關係的“論斷”。按照20世紀尼克鬆思想的邏輯,2010年夏天的頭條新聞隱含了一個信息:在每年吞噬數萬億英熱單位(編注:英熱單位,即British Thermal Unit,簡稱BTU,1英熱單位=1055焦耳)能量的競賽中,被取代的國家就好像輸掉了霸權和影響力的“世界杯”,也即中國在“能量競賽”中勝出。

單純從國家成長的力量來看,中國消耗一次能源的總量超過美國,預示著能源“轉折點”的出現,即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能源競爭關係日趨“白熱化”。或許,美國已經從英國能夠連續保持莫德爾斯基“長周期理論”中的第三、第四兩個周期的霸權中得到啟示。從能源供給的角度看,如果美國能夠實現“能源獨立”並以此刺激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那麼美國霸權衰弱的局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逆轉。相應地,美國霸權“生命周期”的長度也能夠得以延長。更為重要的是,能源作為中國崛起的軟肋,正是美國防範中國衝擊、打壓中國最容易下手之處。最為微妙的是,與赤裸裸的軍事遏製和軍備競賽相比,扼住中國的能源“咽喉”更為隱蔽和婉轉,既不會造成中美關係的正麵衝突,又能起到良好的抑製效果。

橫空出世:全球能源市場迎來天然氣時代

能源是現代工業的血液。能源問題不僅直接影響經濟增長,還關乎地緣政治、國際外交乃至軍事格局變化。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無不把能源問題的解決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經濟體致力於新能源和新技術的開發,以尋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眼下,一場悄然降臨的“頁岩氣革命”開始對全球天然氣供需關係變化和價格走勢產生重大影響,並引起全球對能源市場的關注。頁岩氣的開發,特別是美國頁岩氣產量的急劇增加,使這個大多數人還十分陌生的能源話題浮出水麵。

頁岩氣是保留在生油岩層中的天然氣,是“非常規天然氣”的一種,與“煤層氣”“致密氣”同屬一類,是一種重要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全球頁岩油氣資源非常豐富。全球頁岩氣資源量相當於煤層氣和致密氣的總和,約占全球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量的50%,與常規天然氣472萬億立方米的儲量相當。據美國《油氣》雜誌援引的專家預測,全世界頁岩油儲蓄11萬億—13萬億噸,遠遠超過4000多億噸的世界常規石油儲量。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2011年針對全球頁岩氣儲量的評估顯示,全球32個國家的頁岩氣技術可采資源量為163萬億立方米,加上美國的24萬億立方米,全球頁岩氣技術可采資源量升至187萬億立方米。其中,中國頁岩氣技術可采資源量為36萬億立方米,排名世界第一(約占20%),其後依次是美國(約占13%)、阿根廷、墨西哥和南非。

而EIA於2010年測算的全球天然氣技術可采資源量約為453億立方米,此次探明的頁岩氣資源量使全球天然氣資源量增長40%以上,達到640萬億立方米。而該結果還未考慮俄羅斯、中東等非常規天然氣儲量豐富的國家和地區。

據EIA估算,美國擁有技術可開采天然氣儲量超過49.38萬億立方米,其中頁岩氣、致密型砂岩氣和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儲量占60%。在非常規天然氣儲量中,有機頁岩儲量巨大,廣泛分布於美國48個州。美國專家興奮地認為,有了頁岩氣,美國100年無後顧之憂。IHS劍橋能源研究機構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按美國目前對天然氣的需求計算,北美洲以外地區的可開采頁岩氣儲量,可供美國用上211年甚至可用690年。

EIA認為,未來美國天然氣可采儲量的增長將主要來自非常規天然氣儲量,預計頁岩氣產量占天然氣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7年的12%上升到2013年的35%,到2030年這一比重將上升到55%。

相比於北美洲,歐洲(除俄羅斯以外)頁岩氣技術可采資源量相對較低,但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波蘭、法國、挪威、烏克蘭和瑞典等國。波蘭的頁岩氣可采資源量為歐洲之最,預計未來10—15年波蘭每年可提供200億—300億立方米天然氣。此外,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國也已開始開展頁岩氣研究和試探性開發,部分企業已著手商業性勘探開發。但在法國,由於擔心頁岩氣的開采會對水資源帶來較大負麵影響,已暫時停止相關開采活動。總體來看,由於歐洲缺少大型石油服務行業,人口稠密,政治限製多,且存在更嚴格的環保要求,歐洲距離實現頁岩氣大規模商業開發仍為時尚遠。

在亞太地區,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頁岩氣儲量都很豐富,上述兩國及印度、印尼都已相繼開始對頁岩氣資源展開調查與勘探。目前中國頁岩氣開發剛剛起步,總體處於以資源評估與勘探為主的探索和準備階段。2011年7月,中國國土資源部舉行了首輪頁岩氣探礦權招標。中國相關部門和石油公司也已著手與美國有關機構在頁岩氣開發、技術合作研究等方麵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目前中國正在積極推進天然氣定價機製改革並加快修建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為日後頁岩氣的大規模開采做準備。

拉丁美洲的頁岩氣資源主要集中在阿根廷、墨西哥和巴西等國。目前道達爾、埃克森美孚等能源公司已經開始與阿根廷國內的石油公司合作,參與其國內礦區頁岩氣的開采。墨西哥的頁岩氣可采資源量位列世界第四,2011年10月墨西哥北部與美交界處發現大規模頁岩氣田,預計該氣田能滿足墨西哥90多年的天然氣需求。

未來,隨著非常規天然氣的快速發展,天然氣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根據2011年埃克森美孚發布的《2030年能源展望報告》,預計到2030年天然氣在世界一次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將從當前的23.8%提高到28%,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因此,頁岩氣革命將有望改變國際能源格局,重塑世界工業版圖,並改變國際地緣政治關係。

能源革命:或將改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美國是最早研究開發頁岩氣能源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美國米歇爾能源及開發公司成功將水平鑽井技術和水力壓裂技術相結合。“水平鑽井”和“水力壓裂”技術的成功使頁岩氣大規模開采條件成熟,極大提高了深層頁岩氣的開采效率和營利性,頁岩氣開采開始進入規模化和商業化發展階段。21世紀開始,美國拉開了頁岩氣產業革命的序幕。

2009年11月,美國《華爾街日報》刊登劍橋能源研究機構主席丹尼爾·耶金和該公司負責全球天然氣部門總經理羅伯特·伊尼森合寫的題為《美國天然氣革命》的文章指出,10年來最大的能源創新是天然氣,更具體地說是“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有些人稱其為一場革命。美國興起的“頁岩風”勢頭越來越強勁。2010年春季在美國休斯敦舉行的劍橋能源周的議題就是“頁岩氣”。數據顯示,頁岩氣產量占北美天然氣產量的比重,已從2006年的1%升至現在的17%,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重將升至50%,這對美國的能源儲備將產生深遠影響。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估算,美國有超過近50萬億立方米的技術可采天然氣儲量,其中頁岩氣、致密砂岩氣和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占60%,且頁岩氣的儲量最高。美國國會研究中心(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的研究報告認為,美國的能源儲量超過中東國家,居全球之首。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2012年11月發布的《國際能源展望》中預測:美國將在2015年取代俄羅斯成為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在2017年將超過沙特成為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到2035年美國能源自給率將到達97%。在未來的5年內,美國將相繼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和石油生產國。

隨著技術的進步及探明儲量的持續增加,未來頁岩氣開采將進入爆發式增長期,帶動美國的天然氣生產進入“黃金時代”。根據EIA測算,到2035年,美國頁岩氣產量預計將增至3885億立方米,占天然氣總產量的比重將提高到49%。而國際能源署的測算則更為樂觀,其認為至2035年美國非常規天然氣(主要是頁岩氣)的產量有望達到6700億立方米,占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比重將達到2/3.

目前天然氣最重要的用途是發電和供熱,因此天然氣對煤炭具有明顯的替代效應,未來10年全美三分之一的煤炭有望被天然氣所替代。以頁岩氣為首的非常規天然氣正在重塑美國能源市場,且未來將對全球天然氣市場產生持續影響。過去十年中,基於對美國將大量進口天然氣的預期,能源企業在美國建造了大量的液化氣再氣化設備,然而美國國內頁岩氣產量自2007年開始意外快速增長,導致天然氣進口需求顯著減少。美國白宮於2011年發布的《未來能源安全藍圖》中指出,由於頁岩氣和頁岩油技術快速發展,美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已大大降低。未來美國將加大本土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力度,目標是在2035年之前使美國成為能源淨出口國。

石油和天然氣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戰略角度來說,石油的重要性遠超天然氣。這是由於石油在戰爭和交通運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現代戰爭離不開石油,也沒有別的能源能替代石油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所以,想建立現代軍隊的國家,必須確保石油的供應,在這一點上,天然氣無法比擬石油的戰略地位。

北美非常規能源革命推動著世界能源形勢的變革。非常規油氣的大規模開發使北美有望崛起成為可以跟中東比肩的全球能源高地,這將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按照2012年度《國際能源展望》所繪製的“能源路線圖”,北美頁岩油氣的大規模商業開發將重塑國際能源市場的秩序,有望催生新的“贏家”與“輸家”。

過去40年中,中東地區一直是國際政治舞台的焦點,歐佩克組織為維護自身的利益,經常通過限產來確保國際油價穩定在高位,從而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未來,隨著天然氣對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歐佩克組織在政策選擇上將麵臨兩難選擇。一方麵,天然氣供應的持續增加使得歐佩克組織通過限產來提高原油價格的“饑餓平衡”策略將受到明顯的掣肘;另一方麵,受液化天然氣貿易的帶動,天然氣價格將逐步與原油價格脫鉤,這意味著常規天然氣價格也將麵臨長期走低趨勢。在這種趨勢下,中東地區的能源地位將可能下滑,由此美國的外交政策在遠期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調整,從而有助於緩和中東的緊張局勢。

在未來的5—10年中,北美作為新崛起的世界能源供應重心,將是能源新秩序的主要受益者,美國則是最大的“贏家”,不但能提高能源自給度,實現“能源獨立”構想,還能拉動國內經濟發展,推動國民經濟“再工業化”進程;而以能源出口作為國家複興戰略支點的俄羅斯或為最大“輸家”,在美國非常規能源“革命”衝擊下,它不但會因能源價格下降導致其財政收入縮水,其“能源大棒”的地緣政治“殺傷力”也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