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在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 / 2)

馬誌英回族,1965年出生,寧夏海原縣人。中共黨員。先後榮獲第二屆“中國十大傑出母親”“首屆中國百名優秀母親”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全國關愛女孩十大新聞人物、首屆“感動寧夏十大人物”、自治區“道德之星”等榮譽稱號。

我1965年3月出生在寧夏海原縣鄭旗鄉一個窮山溝裏,那裏交通閉塞,常年幹旱少雨,靠天吃飯,生活在這裏的人思想落後,也沒有多少文化。我父母與村裏其他人一樣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認為女娃遲早是別人家的,上那麼多的學沒多大用處,加上家裏很窮,所以我高中畢業後就沒有再上學。我與山區女娃們一樣,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上學學知識,即使在我結婚後,我還時常夢想著能上大學。

我從小受到了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等先進模範人物事跡的熏陶,當我親眼看到了一個個貧困女娃因家庭貧窮而失學的悲劇後,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為她們做點什麼,使她們不再失學,能夠繼續上學。1997年,我的願望第一次得以實現。當時,我在海原縣農貿市場當保潔工。一天下午,我回家路過海原一中,發現一個女娃在校門口徘徊,不時地朝校園裏張望。我問她為什麼不上課,她半天不說話。在我的追問下,她才告訴我,她叫楊珍,家住幾十公裏外的海原縣興隆鄉,考上了初中,沒錢交學費,隻能來看看自己考上的學校是個啥樣子。說著眼淚就流下來了,我心裏很難受,好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回到家後,我的心情平靜不下來。在這個十年九旱的貧困山區,有多少女娃因為家裏窮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上不了學啊!每當想到這個,我心裏就特別酸,更擔心這些女娃們的將來,她們的命運悲劇是否還會和我一樣重演呢?想過後,我決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這些女娃實現夢想。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丈夫,他十分理解我的心情。我給楊珍交了學費、報了名,讓她繼續上學。第一個“女兒”傳出去說我給她交了學費後,家裏又來了幾個女娃找到我,說家裏不讓上學,她們沒有學費,也沒有住宿費。我想女娃在外麵不安全,就把她們接到家裏來照顧。後來,女兒們越來越多了,我們就把三間磚瓦房都騰出來讓“女兒”們住,我們一家四口人擠在一間土坯房裏,照顧她們的生活,希望她們能通過努力的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

1998年,有一個女娃考上了海原二中,家裏沒錢讓她上學,她想不開便吃了安眠藥,幸好被她姐姐及時發現才保住了命。得知這一情況後,我到她家,做通了她家裏人的思想工作,把她接到了我家,一住就是6年。現在,她已從寧夏醫科大學畢業,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夫。我經常給女娃們說:“家庭的貧窮不算窮,沒有知識才是真正的窮。”希望她們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自己的夢想,過上幸福的生活。

一般情況下,我丈夫給她們輔導功課,我給她們指點著畫畫。原來沒有“兩免一補”的政策,我們就幫助初中、高中的貧困女生。2006年以後,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和“兩免一補”的好政策,我們隻幫助貧困高中生完成學業。我這個特殊大家庭裏的女兒是多民族的,有回族、漢族、東鄉族、滿族。剛來的時候她們年紀都小,從農村各個鄉鎮的小學來到城裏,上初中時隻有十一二歲。年紀太小了,我就在家裏給她們做吃的,洗衣服、洗床單、洗被罩,就像照顧自己的女兒一樣照顧她們。晚上,我陪她們做作業,到11點等女兒們休息了我才休息。女娃們有個頭痛腦熱,我掏錢為她們買藥治病;房子冷了,我和丈夫給娃們生火,讓她們吃好、睡暖,有精力好好學習。剛來的時候,農村女娃的自卑感比較強,我就一直教育她們,農村女娃要想提高地位、改變命運,就隻能接受教育。另外,教育她們要自立、自信、自強。走進我們的家,牆上到處張貼著女娃們的手工作品,“沒有血緣的媽媽”,“媽媽如花!”一首首小詩,一幅幅水彩畫,處處表達著孩子們對我這個“媽媽”的愛。有一個考入大學名叫張彩虹的女兒在來信中寫到:“媽媽,我真的好想您。雖然,我是一個貧窮家庭的孩子,但我很幸運,有兩個爸爸、兩個媽媽。一個給了我生命,一個給了我新的人生,在我艱辛的求學路上幫助教育我,不斷地給我補充知識和精神營養。媽媽,是您讓我樹立起了求知的自信心,找到了自己應該走的路,在咱們家度過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已成為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深深感到貧窮對人的影響,知道學習對於一個貧困女娃一生的重要性。我在貧病交加的時候,也從沒有忘記黨的宗旨,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救助她們,始終沒有要放棄為女兒們服務的想法。1995年、2002年,我兩次下崗,在家待業。1992年、2000年、2002年、2008年,我因病動了四次大手術,但我沒有想要放棄幫助我的女兒們。2002年是我最艱難的一年。下崗後,我的病情複發,被送進醫院治療,在我動手術住院期間,我的女兒們帶著湊錢買的禮品來到病床前看我,有的女兒要給我獻血,我沒有答應。女兒們讓我安心養病,告訴我她們會好好學習的,聽到這些話我覺得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