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外儲說右下》共有五段經文與五段說文,每段闡明一個問題。說文與經文也是成相應的故事。
“原文”
經一
賞罰共,則禁令不行。何以明之?以造父、於期。子罕為出彘。田恒為圃池,故宋君、簡公弑。患在王良、造父之共車,田連、成竅之共琴也。
經二
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君明於此,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爵祿生於功,誅罰生於罪,臣明於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君通於不仁,臣通於不忠,則可以王矣。昭襄知主情,而不發五苑;田鮪知臣情,故教田章;而公儀辭魚。
經三
明主者,鑒於外也,而外事不得不成,故蘇代非齊王。人主鑒於上也,而居者不適不顯,故潘壽言禹情。人主無所覺悟,方吾知之,故恐同衣於族,而況借於權乎!吳章知之,故說以佯,而況借於誠乎!趙王惡虎目而壅。明主之道,如周行人之卻衛侯也。
經四
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說在搖木之本與引網之綱。故失火之嗇夫,不可不論也。救火者,吏操壺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則役萬夫。故所遇術者,如造父之遇驚馬,牽馬推車則不能進,代禦執轡持策則馬感鶩矣。是以說在椎鍛平夷,榜檠矯直。不然,敗在淖齒用齊戮閔王,李兌用趙餓主父也。
“譯文”
經一
君臣共掌賞罰大權,法令就不能推行。用什麼來說明這個道理呢?用造父、王子於期駕車的事例來說明。子罕像竄出的豬子,田恒像瓜果園的水池,分去了宋君和齊簡公的權勢,所以宋君和齊簡公終遭殺身之禍。這種禍患就體現在王良和造父共駕一輛車而無法控製馬,田連、成竅共彈一架琴而不能成曲調的事例裏。
經二
國家的安定強大是由於按法治辦事獲得的,衰弱動亂是由於曲從私利而招致的,君主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公正地實行賞罰而不讚成對臣下講仁慈。爵位俸祿產生於建功,懲罰誅殺產生於犯罪,臣子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盡力拚命立功而不講效忠君主個人。君主深刻理解不必講仁慈,臣子深刻理解不必講私忠,那麼就可以稱王於天下了。秦昭襄王懂得做君王的道理,就不開放五個苑園拯救饑荒;田鮪懂得做臣子的規矩,因此教育他的兒子田章。公儀休雖然愛吃魚卻拒絕吃別人贈送來的魚。
經三
明智的君主,借鑒國外的經驗,然而借鑒國外的事情不適當還是不能成功,所以蘇代批評齊王讓燕王占當。君主借鑒上古的事情,但聽取隱士所說的上古的事情借鑒得不適當也不彰顯功業,所以潘壽故意對燕王講大禹傳位的事。燕王便把君位讓給子之,使自己失去權勢。君主對這些沒什麼覺悟,但方吾子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擔憂與穿一樣衣服的人同族共居,而何況把權力外借呢?吳章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用假裝愛憎的事來說明,何況把真實情感表露出來呢?趙王厭惡老虎眼睛,思想壅塞不通,卻看不到權臣的眼睛比老虎的眼睛更可惡。英明君主的治國之道,就要像周天子的掌管對外事務的官行人拒絕衛文公使用與周天子相當的名號那樣維護君主的尊嚴。
經四
君主,是堅守法度、責求臣下完成職責來建立功業的人。隻聽說官吏昏亂而仍有獨善其身的民眾,沒有聽說民眾作亂而仍有按法治國的官吏,所以英明的君主重視治理官吏而不是把力量花在治理民眾。具體的解說體現在搖樹幹而樹葉都動、拉網的總綱而網才張開的事例中。所以失火的時候,管救火的消防員嗇夫,不能不研究救火。救火的時候,一個官吏提著水壺跑去救火,隻用了一個人的力量;拿著鞭子驅使他人,就能發揮役使萬人的作用。所以對待方術,就像造父遇到受驚的馬,別人牽馬推車不能前進,而造父替別人駕車,拉住韁繩拿起鞭子,馬就一齊向前奔跑了。因此這種解說還體現在槌子、鍛頭是用來打平的、矯正弓弩的工具榜檠是用來矯正不直的東西的比喻中。不這樣,君主的失敗就表現在淖齒在齊國執政而殺了齊閔王,李兌在趙國執政而餓死主父趙武靈王的事例中。
“原文”
經五
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故茲鄭之踞轅而歌以上高梁也。其患在趙簡主稅吏請輕重;薄疑之言“國中飽”,簡主喜而府庫虛,百姓餓而奸吏富也。故桓公巡民而管仲省腐財怨女。不然,則在延陵乘馬不得進,造父過之而為之泣也。
右經。
說一
造父禦四馬,馳驟周旋而恣欲於馬。恣欲於馬者,擅轡之製也。然馬驚於出彘,而造父不能禁製者,非轡之嚴不足也,威分於出彘也。王子於期為駙駕,轡不用而擇欲於馬。擅芻水之利也。然馬過於圃池而駙馬(顧廣圻曰“馬”當作“駕”)敗者,非芻水之利不足也,德分於圃池也。故王良、造父,天下之善禦者也,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吒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馬不能行十裏,共故也。田連、成竅,天下善鼓琴者也,然而田連鼓上、成竅下而不能成曲,亦共故也。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轡而禦不能使馬,人主安能與其臣共權以為治?以田連、成竅之巧,共琴而不能成曲,人主又安能與其臣共勢以成功乎?
一曰:造父為齊王駙駕,渴馬服成,效駕圃中。渴馬見圃池,去車走池,駕敗。王子於期為趙簡主取道爭千裏之表,其始發也,彘伏溝中。王子於期齊轡而進之,彘突出於溝中,馬驚,駕敗。
司城子罕謂宋君曰:“慶賞賜與,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誅罰,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宋君曰:“諾。”於是出威令,誅大臣,君曰:“問子罕也。”於是大臣畏之,細民歸之。處期年,子罕殺宋君而奪政。故子罕為出彘以奪其君國。
“譯文”
經五
順應事理,不勞累就會成功。所以茲鄭子坐在車轅上唱歌來吸引行人幫他拉車上山坡。不順應事理的禍患表現在趙簡子的收稅官請示納稅的標準而從中做弊,以及薄疑講“國中飽”,趙簡子就高興,但實際上卻國中倉庫空虛、百姓挨餓、奸吏富足的故事中。因此齊桓公巡視民間,而管仲建議減省存積的財物,嫁出年長未嫁的宮女。小遵循事理,就像延陵卓子駕馬不能前進,造父經過那裏為馬哭泣一樣。
以上為經文。
說一
駕車能手造父駕馭四匹馬,奔馳周旋,隨心所欲地支配著馬。他能隨心所欲地支配著馬,是因為他獨自控製了韁繩和馬鞭。但是馬被竄出的豬驚嚇,造父卻不能禁止和控製它,這不是因為韁繩和馬鞭控製得不嚴,是因為被竄出的豬分散了威力。王子於期駕馭副車,不用韁繩和馬鞭,卻選擇馬喜好的東西來馴服馬,專門用水草來控製馬。但是馬經過田園和水池時,王良不能完全控製馬了,這不是因為草、水的有利條件不夠,是因為恩德被田園和水池分散了。所以王良、造父,是天下善於駕車的人,但讓王良掌握左邊的馬勒來吆喝它,讓造父掌握右邊的馬勒來鞭打它,馬卻不能跑上十裏路,這是由於兩人共駕一輛車的緣故。田連、成竅,是天下善於彈琴的人,但是要田連彈奏琴的上邊、成竅按琴的下部,卻不能奏成曲調,這也是由於兩人共彈一張琴的緣故。憑著王良、造父的技巧,共掌馬韁而駕一輛車,尚且不能支配馬,君主怎麼能和臣子共掌大權來治國呢?憑著田連、成竅的技巧,共彈一琴卻不能奏成曲調,君主又怎麼能和臣子共掌權勢來成就功業呢?
另一種說法是:造父替齊王駕副車,他用控製馬飲水的方法把馬馴服,便到瓜果園中試車。渴了的馬看見園中的水池後,掙脫車子跑到水池邊,車子被毀壞,試車失敗了。王子於期替趙簡子駕車,奔馳爭奪千裏賽馬的錦標,他們剛出發的時候,一頭豬伏在溝裏。王子於期調整韁繩,快馬加鞭前進,豬突然從溝裏竄出來,馬受到驚嚇,車子被毀壞,駕車失敗。
掌管土木建築的子罕對宋君說:“獎賞賜予,是民眾喜愛的,您自己來實行;殺戮處罰,是民眾厭惡的,請讓我來判決。”宋君說:“好吧!”於是發出威嚴的命令,懲罰大臣,宋君說:“去問子罕吧。”於是大臣都害怕子罕,小民歸附子罕。過了一年,子罕殺掉宋君,篡奪了政權。所以子罕像竄出的豬那樣,篡奪了宋君的君位。
“原文”
簡公在上位,罰重而誅嚴,厚賦斂而殺戮民。田成恒設慈愛,明寬厚。簡公以齊民為渴馬,不以恩加民,而田成恒以仁厚為圃池也。
一曰:造父為齊王駙駕,以渴服馬,百日而服成。服成,請效駕齊王,王曰:“效駕於圃中。”造父驅車入圃,馬見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造父以渴服馬久矣,今馬見池,而走,雖造父不能治。今簡公之法禁其眾久矣,而田成恒利之,是田成恒傾圃池而示渴民也。
一曰:王子於期為宋君為千裏之逐。已駕,察手吻文。且發矣,驅而前之,輪中繩;引而卻之,馬掩跡。拊而發之,逸選出於竇中。馬退而卻,不能進前也;馬而走,轡不能止也。
一曰:司城子罕謂宋君曰:“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誅罰殺戮者,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於是戮細民而誅大臣,君曰:“與子罕議之。”居期年,民知殺生之命製於子罕也,故一國歸焉。故子罕劫宋君而奪其政,法不能禁也。故曰:“子罕為出彘,而田成常為圃池也。”令王良、造父共車,人操一邊轡而入門閭,駕必敗而道不至也。令田連、成竅共琴,人撫一弦而揮,則音必敗、曲不遂矣。
“譯文”
齊簡公居君位,處罰從重,誅殺從嚴,加重賦稅,殺害民眾。田成子恒則施以仁愛,宣明寬厚。齊簡公把民眾當作渴了的馬,不對百姓施恩惠,而田成子則以仁慈厚道作為園圃池水拉攏百姓。
另一種說法是:造父是齊王副車的駕車人,他通過讓馬幹渴的方法使馬馴服。百日之後,完成了訓練任務。然後就請齊王來看試車。齊王說:“在園圃裏試車。”當造父駕馬驅車進入園圃時,馬看見園圃中的水池,便凶悍地奔跑過去,造父禁止不住。這是因為造父馴馬時讓馬幹渴得太久了,現在馬看見水池,亂奔亂跑,即使造父也不能製服它。現在,齊簡公用他的嚴刑峻法管製百姓已經很久了,而田成子借用了這一點,給百姓好處,這就像是田成子在盡力向百姓展示自己的園圃中水池一樣。
又一種說法是:王子於期駕車為宋國的君主爭奪千裏賽程的錦標。車馬已駕好,他磨拳擦掌。即將出發了,他趕馬稍前,車輪完全符合韁繩的節奏;他對馬用力抽打,可是馬卻向後退,前蹄踩著後蹄的蹄印。原來是因為有野豬從洞中狂奔出來,馬受驚嚇才朝後退,即使用鞭抽打也不能讓馬前進;馬凶悍地亂跑,拉緊韁繩也不能使它正常下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司城子罕對宋國國君說:“獎賞賜給,是百姓所喜歡的,要由君主自己作主進行;懲罰誅殺,是百姓所憎惡的,請允許讓我來承擔。”於是子罕嚴懲百姓或誅殺大臣的事,宋君總是說:“與子罕商議。”一年之後,百姓都知道生死大權掌握在子罕手裏,因而全國的人都歸順子罕。所以子罕最後劫持了宋君,篡奪了政權,法律也不能禁止他。所以說:子罕就是一頭狂奔出來的野豬,田成子就是園圃中的水池。如果讓王良、造父同駕一車,每人握一邊的韁繩驅車入門巷,車駕會毀壞而達不到目的地。如果讓田連、成竅同彈一張琴,每人各彈一根弦,一定會弄亂旋律而不好聽,彈不成曲調。
“原文”
說二
秦昭王有病,百姓裏買牛而家為王禱。公孫述出見之,入賀王曰:“百姓乃皆裏買牛為王禱。”王使人問之,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禱者,是愛寡人也。夫愛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與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亂亡之道也。不如人罰二甲而複與為治。”
一曰:秦襄王病,百姓為之禱;病愈,殺牛塞禱。郎中閻遏、公孫衍出見之,曰:“非社臘之時也,奚自殺牛而祠社?”怪而問之。百姓曰:“人主病,為之禱;今病愈,殺牛塞禱。”閻遏、公孫衍說,見王,拜賀曰:“過堯、舜矣。”王驚曰:“何謂也?”對曰:“堯、舜,其民未至為之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故臣竊以王為過堯、舜也。”王因使人問之何裏為之,訾其裏正與伍老屯二甲。閻遏、公孫衍愧不敢言。居數月,王飲酒酣樂,閻遏、公孫衍謂王曰:“前時臣竊以王為過堯、舜,非直敢諛也。堯、舜病,且其民未至為之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今乃訾其裏正與伍老屯二甲,臣竊怪之。”王曰:“子何故不知於此?彼民之所以為我用者,非以吾愛之為我用者也,以吾勢之為我用者也。葉釋勢與民相收,若是,吾適不愛而民因不為我用也,故遂絕愛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