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提起甲橋村還是頗有一段來曆的,這段來曆是因一座不起眼的石板橋而得名。相傳在很久之前,項羽曾經率領大軍從這路過,由於行軍困乏和天氣炎熱,項羽便命令將士在石橋邊的槐樹下休息,將士們隨之把盔甲脫下來掛在石橋欄杆上晾曬。待大軍走後,村裏有一個秀才突發奇想,便揮筆在掛過盔甲的橋柱上寫下了“掛甲橋”幾個大字,後來村裏的石匠就把這幾個字刻印在了石橋上,因此將村頭的無名橋正式稱為掛甲橋,就這樣叫來叫去的,把林家莊也改叫甲橋村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甲橋村重新更名為小華村。雖說小華村因這段古老的傳說而揚名,可村裏的人並沒有借此改變什麼,祖祖輩輩還是在這片貧瘠的土壤上繁衍生息。這裏的鄉風特別純樸,鄰裏關係和諧而素雅,人們已經對此習以為常,對貧富顯得淡然而無絲毫幽怨。別看鑲嵌在這窮鄉僻壤的甲橋村不起眼,這裏卻是方圓幾十裏之內有名的革命之村。新中國成立前在這片土壤上曾經孕育過革命,為隊伍輸送過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戰鬥員,為黨的秘密組織輸送過地下交通員,村民們還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過八路軍的傷病員,主動為淮海戰役送過支前物資,幫助隊伍抬過擔架,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過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這裏又成了人民解放軍戰鬥員的輸送站,每年都有若幹個適齡青年應征入伍。當然,在當下的小華村不安分的年輕人,已經不用國防再教育,也想借著革命的熱情走出山區,去見識外麵的世界,去圓當兵的夢,這也是小華村年輕人唯一放飛的誌向,更是本書主人公林少華的夢想。

林少華的父輩兄弟兩人都是老革命。其父林誌飛是當地最早參加革命的人,曆任區屬地下黨交通員,遊擊隊聯絡員,後因負傷回鄉務農。其叔父林誌強15歲參加八路軍,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是多次榮立戰功的戰地指揮官,後轉業到地方任職。林少華也許是受家庭影響的緣故,或者是體內就流動著革命的血脈,他萌生當兵的誌向。

林少華兄弟四人,上有兩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兩個哥哥先後上了大學並學有所成,都在外地當上了領導幹部。實際上林少華的兩個哥哥和弟弟都是爸媽收養的孤兒。新中國成立前,林少華的媽媽在一次躲避戰火路經一片麥地時,聽到嬰兒的啼哭聲,尋聲找去,到了近前她看見兩個幼小的孩子正趴在一個中年婦女的屍體上哭泣,她不顧自身懷孕的不便,愣是把兩個一歲和三歲左右的孩子帶離麥地。她帶著兩個孩子爬一座山坡時,由於坡陡不小心摔倒了,最終沒能保住自己懷的親骨肉。她和丈夫為兩個孩子取名大華和二華,視如已出精心嗬護。新中國成立後她和丈夫省吃儉用,供兩個孩子上學,大華和二華特別爭氣,不僅學習好,而且非常孝順父母,鄉親們無不誇讚。可就在大華和二華高中剛畢業的那年,孩子的親生父親來認親,通情達理的兩位老人什麼條件都沒提,含淚將自己含辛茹苦養大成人的兩個孩子送還給了人家。大華和二華在爸媽的勸說下隨父親進了城,後又上了大學,畢業後參加了工作而且都當了領導幹部。但是兩個孩子為了報答養育之恩,一直沒有改姓氏,和鄉下的養父養母保持著密切往來,並時常牽掛著兩位老人。說來也巧,大華和二華剛被生父接走,十多年不曾懷孕的張鳳蓮便懷了孕,待孩子出生後為其取名林少華,因排行老三,故而小名三華。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各地鬧饑荒時,林少華的爸爸又在一次趕集回來的路上,撿到一個被人遺棄在路邊的男嬰,盡管男嬰體弱多病骨瘦如柴,但在兩位善良老人的精心嗬護和調養下,男孩奇跡般地活了下來,為其取名四華。三華和四華眼看都長大了,兩位老人沒有為減輕繁重農活而把孩子留在鄉下的念頭,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讓兩個孩子都到部隊接受鍛煉,這就是鄉下人最典型的無私品格,否則,誰也不會打破鄉下人身邊有孝子享清福的傳統,誰也不甘心那種親情的割舍。

林少華看到在外地當幹部的兩個哥哥很是風光,但他似乎並不羨慕,他認為隻有像叔父那樣戎馬生涯地幹革命,才算生命的崢嶸。因此他才靜守著一個紅星夢。

說心裏話,在林少華身上處處都散發著文人的幽香,才氣絕對超過其兄長們。別看他有時臉上掛著稚氣,可在小華村算得上是一個成熟的才子。從上小學時他就喜歡上了繪畫,常把兒時的夢想塗抹在自己的畫卷裏。上初中時他的作文曾經在全縣拿過一等獎,高中時他的文筆更加飛揚,文章時常在省級刊物上發表,雖然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有浮誇成分,但也實屬不易,這畢竟是小華村第一個能拿起筆杆子抒發情懷的人。可林少華的夢並不是揮筆潑墨,而是從軍闖人生。隨著他即將高中畢業,他追夢的心情也更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