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十年發展(1 / 3)

十年轉型,形成中國理念;十年改革,寫下中國探索;十年挑戰,塑造中國精神;十年崛起,做出中國貢獻;十年奮進,鑄就中國品格……在現代化事業波瀾壯闊的偉大進軍中,在改革發展振奮人心的輝煌成就中,中國故事不斷展開新的內容,中國道路不斷書寫新的輝煌。

第一節 WTO的挑戰與機遇

2001年12月11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曆經十五年的艱辛努力,中國終於成功入世,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第143個成員。

世貿組織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它的前身是1947年訂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關貿總協定相比,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隻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麵具有更高的權威性。

由於曆史原因,新中國曾與世界貿易組織中斷聯係長達三十多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1986年7月11日,中國駐日代表團大使錢嘉東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交了申請關於恢複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中的締約方地位的照會。自此,中國開始了十五年的漫漫複關征程。

回顧那段艱辛的談判曆程,曾任外經貿部“入世”首席談判代表的龍永圖坦言:談了十五年,我們在原則問題上堅持了十五年。如果我們什麼都答應的話,談判早就結束了。誠然,關於入世談判的原則問題,江澤民曾指出:談判還要進行,但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我們決不做軟骨頭!”“如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損我國的根本利益和國家安全,那還加入它幹什麼?不加入又有什麼了不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照樣向前發展!我們絕不會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拿國家的利益和安全做交易!這就是我們的政治底線。”

2000年4月至10月,中國分別與馬來西亞、拉脫維亞、歐盟、瑞士達成一致,簽署了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談判,這標誌著中國結束了與所有世界貿易組織締約方的雙邊談判。

十五年的努力,十五年的等待,中國終於成為世界貿易組織中的一員,這不僅有利於改革開放中的中國有機會更多的接觸到世界,也將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注入新的動力。但是,當時世界上很多人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不看好。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曾預言,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前五年,中國將會出現4000萬人失業,國內企業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如今,十年已經過去了,當中國民營汽車企業吉利收購了瑞典巨頭沃爾沃,當華為、中興等通訊設備製造商把生意做到了五大洲,昔日的預言已成笑談。這個“打破經濟學教科書常規的國家”,以難以置信的“中國奇跡”,讓社會主義製度活力煥發。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3%。其中,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逆差呈現逐步擴大趨勢,東盟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逆差的主要地區之一。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現在,中國貿易排名已經上升為全球第二位,入世加速了中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我們也得到了在這個組織中對別人特別是美國分庭抗禮的地位;在WTO框架之內,中國可以更靈活地處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爭端。

WTO說到底既是個合作的舞台,也是個鬥爭的舞台。中國絕對不能總做運動員被別人製訂的規則趕著跑,我們也得把哨子搶過來裁判那些依仗強權經濟無視遊戲規則的玩家。中國球軸承反傾銷案的勝訴,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2002年2月13日,即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第64天,從大洋彼岸傳來消息:美國軸承製造商協會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和美國商務部(DOC)提出申請,認為中國球軸承在美國市場以低於正常的出口價格銷售,對相同產品的產業造成實質性的損害,要求對中國銷往美國的球軸承產品及其零件進行反傾銷調查。

2003年4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舉行的最終裁決聽證會,以4∶0的絕對票,認定中國球軸承應訴企業對美國軸承工業沒有造成任何損害,判定中國輸美球軸承傾銷案不成立。隨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與53家生產出口球軸承企業相繼收到了來自美國方麵的正式確認信息。至此,曆時14個月之久的入世後首起中美反傾銷案以中國應訴企業全麵獲勝而結案。

自入世以來,中國企業遭遇的貿易摩擦有增無減,而企業的應對方式也有了顛覆性轉變,從前麵對國外反傾銷起訴的不知所措甘當沉默的羔羊,到有組織地積極應訴,再到某些領域主動出擊起訴他國企業侵權,在應對貿易保護和知識產權方麵,中國企業十年內完成了三連跳。貿易保護重災區浙江、廣東、福建等外貿大省,麵對頻頻找上門的洋官司,應訴率從2002年的40%提高到90%,對個別國家和地區甚至達到了100%。從害怕“狼來了”到“與狼共舞”。路透社稱:這表明中國在全球貿易體係中不斷增加的自信。

但是,這一切是要付出代價的。中國為了加入WTO,談判了十五年,而且做出了廣泛承諾,為多邊貿易體製做出了巨大貢獻。

工業方麵以紡織為例,根據紡織品服裝協議ATC,WTO成員間逐步取消紡織品服裝的配額限製。紡織產業所麵對的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市場看上去很美,站穩腳跟卻決非易事。

農業方麵,從2005年開始,中國農業在加入WTO談判中爭取的過渡期已經基本結束,農產品關稅已降至承諾的終點,由加入WTO前的23.2%下降至15.35%,遠低於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水平,比歐盟還低5.75%,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總水平最低和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之一。

電信業方麵,從2004年12月11日起,外資被允許進入基礎電信業務市場,外商可以和中國公司合資的方式進入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市場,其中外資最高持股比例可達25%;而到2007年,這一比例已經升至49%,且不再有地域限製。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要想在世界的經濟浪潮中占領一席之地,付出這些代價是在所難免的。同樣,中國人一直期盼加入世貿後所帶來的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十年過去了,中國人得到了什麼?

2002年入世之初,當《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上海舉行中國首映式時,或許沒人會想到,這部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的力作會見證中國文化出版業入世十年的發展曆程。幾年過去了,中國國產電影從2002年的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年票房從2002年的不足10億元人民幣增至2010年的超過百億,增速全球第一,票房擠進全球前十。文化產業的發展隻是中國的一個縮影。入世後中國老百姓可以買到更多便宜的商品,二三萬元的汽車讓百姓大跌眼鏡,電腦等IT產品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人家;外資銀行全麵進入中國,老百姓以後可以選擇把錢存到外資銀行,享受“國際化”的服務;每逢黃金周,國內各大航空公司的價格戰在所難免,乘坐飛機出遊也為老百姓帶來更多便利。

同時,隨著部分行業如食品、紡織、服裝、建築、金融及其他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熟悉世貿組織規則,適應國際競爭的外語人才、複合型人才炙手可熱。

十年前,一本名為《中國即將崩潰》的書,因語出驚人登上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十年後,即使一度無視中國的人也不禁慨歎:“世界其他國家必須重新評估這個新的經濟超級大國。”

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在困難中奮起,在挑戰中前行。中國在加入世貿的十年中,快速發展經濟、保障人民權利、參與國際競爭、轉變發展方式,開啟了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在世界的東方寫下了載入史冊的“中國傳奇”。

第二節 圓夢飛天——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上午9時,中國西部廣闊的戈壁灘尚沉浸在初冬的肅殺中,天地間一派肅穆。倏忽,烈焰升騰,大漠震撼。宛如巨龍的橘紅色火焰劃破秋日的戈壁長空,一枚火箭在地動山搖般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直指蒼穹。數分鍾後,當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飛行正常”的聲音通過電波傳到地麵的時候,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華人都沸騰了!這一天,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升空。它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之夢終成現實。回顧往昔,中國的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漫漫長路。

1956年,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製定了中國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把噴氣推進和火箭技術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在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的領導下,中國於1956年10月8日建立了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這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起步,經曆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裏,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麵均取得重大成果。

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民眾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

1992年,中國正式實施了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誌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此後,中國先後發射了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和“神舟三號”、可載人的無人狀態飛船“神舟四號”,至此,中國的載人航空技術終於走向成熟。

2003年10月15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不僅是見證幾代中國航天人輝煌成果的時刻,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飛天夢想的圓夢之時。淩晨5時2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在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舉行。

胡錦濤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這裏,親切會見了首飛梯隊的3名航天員。麵對身著航天服,整裝待發的航天員,胡錦濤鄭重地說,“神舟五號”馬上就要發射了,這是你們盼望已久的莊嚴時刻,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莊嚴時刻。一會兒,楊利偉同誌就要作為我國第一個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就要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相信你一定會沉著冷靜,堅毅果敢,圓滿完成這一光榮而神聖的使命。我們等待著你勝利歸來。

執行首飛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激動地說:“我會聚精會神地做好每一個動作,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

上午9時整,帶著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長征二號F”型火箭騰空而起,將航天員楊利偉與“神舟五號”飛船一同送向了無垠的太空。除了航天員,“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麵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麵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麵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中繞地球飛行14圈、曆經21小時後,終於在16日淩晨成功著陸於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當身著白色航天服的楊利偉從返回艙中探出頭來,當他微笑著向迎接的人群揮手致意的那一刻,那是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時刻,也是中國載人航天曆史上最閃光的一筆。同時,“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返航,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這其中,在載人航天中承擔重要使命的“神舟”係列飛船可謂功不可沒。

“神舟”係列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它獨有的“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神舟”飛船起點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較高。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並不是從“加加林”時代的飛船起步:先搞無人飛船,再搞單人飛船,最後才是多人飛船,而是一步邁過美蘇的四十年發展曆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神舟”飛船第一步就可載三人;第一次載人飛行,蘇聯加加林隻繞地球飛行一圈,謝潑德隻進行了亞軌道飛行,而中國航天員卻在近地軌道飛行了一天。國外載人飛船是從搭載小動物開始試驗航天員環境控製與生命保障係統的,中國則采用了先進的現代裝置——模擬假人,模擬“航天員”所消耗的氧氣與二氧化碳,通過先進的地麵醫監台測試“航天員”的生理信號變化。

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所說的,從1999年到2003年,中國先後成功地發射了四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突破了載人飛船再入升力控製、應急救生、軟著陸、GNC故障診斷、艙段間分離、防熱等13項關鍵技術。作為中國高技術領域的跨世紀工程,“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11月7日,慶祝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向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授予“航天英雄”的光榮稱號,並向他頒發“航天功勳獎章”,以表彰他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的貢獻。

隨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胡錦濤的講話在肯定了中國在航天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以滿腔的榮耀和自豪,向全世界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把我國首位航天員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並安全返回,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活動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完成的又一個偉大壯舉,是我國航天發展史上聳立的又一座裏程碑,是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取得的又一個輝煌成就,也是中國人民為世界航天事業作出的又一個重要貢獻。這一偉大勝利,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極大地增強了全黨全國人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自信心。全體中華兒女都為我們偉大祖國取得的這一輝煌成就感到榮耀和自豪。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偉大創造力的民族,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我們有誌氣、有信心、有能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實現飛天夢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美好夙願。自古以來,嫦娥奔月、敦煌飛天等許多動人的傳說就在我國人民中間廣為流傳。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自主研製的載人飛船和自己培養的航天員送上了太空,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