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科技情報檢索的原理
1.1.1情報、信息、知識與文獻
20世紀中葉以前,信息存儲和傳播主要以紙質介質為載體,情報(信息)檢索活動也是圍繞著文獻的獲取和控製展開。因此,情報(信息)研究關注的是如何檢索、利用文獻中記載的信息,文獻檢索一度成為情報(信息)檢索的同義詞。
20世紀40年代,隨著第一台計算機的問世,信息的傳播與存儲載體呈現出多元化,人們不再拘泥於紙質載體研究文獻檢索,於是開始廣泛采用情報檢索一詞。另外,英文“information”可以理解為“信息”或者“情報”,所以如今文獻檢索、信息檢索與情報檢索三個概念同時存在。
由此可見,情報檢索與情報、文獻、信息、知識的內涵密不可分。對本書的讀者而言,必須首先認識情報的定義。若要獲取和利用情報,必須具備對情報的認識能力,其中包括情報意識、情報檢索技能和情報的分析評價能力等。
1.情報
關於情報的確切定義,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大家公認的表述。“有多少個情報學家,就有多少個情報的定義”,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概括起來,人們都強調了情報的知識性、傳遞性和效用性,也揭示了及時性、針對性等屬性。
情報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人們在物質生產和知識生產的實踐活動中,源源不斷地創造、交流與利用各種各樣的情報。在英文中“intelligence”是指情報,我們認為,情報就是人們在一定時間內為一定目的而傳遞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知識或者信息。情報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中傳遞的有效信息。情報隻存在於人的外部信息,亦即人與人之間傳遞的信息。所謂人與人之間傳遞的信息,除了交流思想而由人發出信息(如手勢、表情、語言、文字等)之外,還包括由其他人類社會信息源發出而由人類予以接收、傳遞的信息。情報是利用自然語言或人工語言來表達的。
2.信息、知識、情報三者的關係
信息是個極寬泛的概念,它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信息的產生、傳遞和接收是一種極普遍的現象,大到宇宙空間、人與人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小到細胞中含有的遺傳密碼,從宏觀到微觀,從生物到非生物,無不產生信息,無不具有信息交流。可見信息是無處不有、無時不有,信息是物質的本質屬性之一,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從而構成了各種事物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如聲波、電磁波、圖像等)就會給人帶來種種不同的信息。例如,人或動物的大腦通過感覺器官所接收到的有關外界及其變化的消息——即由符號和信息所傳遞的消息,就是一種信息。
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總結,是人的主觀世界對於客觀世界的概括和如實反映。知識是人類通過信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思維方式與運動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是人的大腦通過思維重新組合的係統化的信息的集合。因此,人類既要通過信息感知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還要根據所獲得的信息組成知識。可見知識是信息的一部分,是一種特定的人類信息。人類生活環境中普遍存在的信息,是知識的原料,這些原料經過人腦接收、選擇、處理,才能組合成新的信息係統(係統化了的信息),即新的知識。這種新的知識首先發生並存在於人腦中,這就是所說的主觀知識。主觀知識一旦通過某種物質載體(紙張、膠片、磁帶等)記錄下來,就變成可以傳遞的客觀知識。隨著人類知識的深入發展,這些客觀知識彙聚成較完整的知識體係——科學體係,即是人類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知識的創造、積累和利用的過程,而人類圍繞知識所進行的交流活動,就是普遍存在著的情報過程。值得強調的是,知識對於認識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通訊係統中,不但信息的產生、傳遞編碼和解碼要借助於知識,而且信息的某些數學特點也是依靠知識的分析揭示出來的。
綜上所述,信息的外延比情報廣,信息包括情報。情報與信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情報通過傳遞來表現,沒有信息也不會有情報,情報與信息是密不可分的。情報是知識的一部分,是進入人類社會交流係統中運動著的知識。
可見,信息、知識、情報既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又有密切聯係,而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具體來說,三者之間的邏輯關係(資料來源:黃子春.科技情報檢索.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