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少年時,對我來說《史記》是個童話王國,語文課本偶有其中段落,都是饒有興味的故事。記得讀《毛遂自薦》課文時,同學們經常用“先生坐”這句話進行調侃。關於司馬遷生平,隻知道他的身世不幸,對於“宮刑”不甚了了。

青年時,對我來說《史記》是個文學寶庫,既有小說式的鋪述,又有散文式的抒懷;既有一氣嗬成的大篇,又有老健簡明的短章;既有詭譎旖旎的隱喻,又有慷慨激昂的直陳。筆致婉麗,準天之極。我無數次地背誦屈原行吟澤畔與漁夫那段幽怨藏玄的對話,孤寂吟之以當友,快樂吟之以當琴。

壯年時,對我來說《史記》是中國的一段曆史,這段曆史,上自炎黃,下至漢武,大致是中國文化的發韌期。司馬遷選擇了一二百個側麵勾其大概,勾勒得係次井然,條分縷析,淋漓跌宕,機勢沛然,中國曆史原來如此,信然信然!對司馬遷深邃之見地與扛鼎之筆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老年了,再讀《史記》,它再不是童話,不是文學,也不是單純的曆史,司馬遷勾勒的是一幅畫圖,我們的先人就如圖中刻畫的那樣在政治舞台和社會舞台上表演,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而我們就是由他們蟬脫蝶化出來的。我們讀《史記》其實是讀我們自己,是在滿足我們最基本的需求——尋根。

沒有什麼比《史記》更能讓我們詳盡了解那段曆史了。

然而,並非讀《史記》就一定能完整地了解那段曆史。

因為司馬遷麵臨一個無法克服的障礙——時代局限。

像司馬遷這樣的天才,仍要受到時代的窒礙。司馬遷非神,他對曆史的理解不可能精準無誤。要全麵了解那段曆史,我們必須超越司馬遷,尋找出《史記》言外的價值。

這就是本書的初衷。

本書是我對《史記》的解讀以及對那段曆史的思考。我借用司馬遷提供的史料(隻取“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表達了我對那段曆史的個人理解。我想,正是那一段曆史,基本奠定了中國人的國民性與行為方式。

王文元

2004年7月5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