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中國革命應分兩步走,即先完成民主革命任務,然後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明確指出當前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基本任務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全國人民麵前,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革命鬥爭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具有偉大的曆史意義。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派和領導者,能夠認清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因此都沒有提出過真正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我們黨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提出了這樣的綱領,它充分表明:隻有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革命的真正領導者,隻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才能走向勝利。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鍛煉成長的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立即投身於工人運動中去。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經過香港海員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直到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和徹底的不妥協的革命精神,提高了工人階級和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信。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從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失敗中看到:工人階級如果沒有廣泛的同盟軍和革命武裝力量,就無法戰勝全副武裝的反動勢力。工人階級隻有同廣大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結成革命統一戰線,用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才能使革命取得勝利。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了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的問題,會議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規定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時,必須保持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獨立性。而這時的孫中山在屢遭挫折的情況下,也有聯俄、聯共的願望。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使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更加廣泛地深入人心,使黨能夠在更大的群眾鬥爭中進行鍛煉。以1925年五卅運動為起點,中國共產黨廣泛開展工農革命運動,組織領導了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罷工和省港大罷工,毛澤東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撰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革命進入高潮。大革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展起來的,它發展到600多個城鎮,形成了席卷全國的反帝反軍閥的群眾性巨大浪潮。黨領導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時間最長的省港大罷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為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大革命的失敗與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1.大革命的失敗
1926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推動下,北伐戰爭揭開序幕。它的直接打擊目標是當時統治著中國並作為帝國主義代理人的北洋軍閥。北伐軍的戰略思想是集中力量先擊破其中最弱的控製兩湖等地區的吳佩孚部,再轉而進攻盤踞東南五省的孫傳芳部,最後再消滅北方的張作霖部,最後統一全中國。在北伐進軍過程中,所經各省的工農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動和領導下迅速高漲,對北伐戰爭起了巨大的支持作用。10月上旬,北伐軍攻取武漢,11月北伐軍占領了江西大部分地區,12月占領福建全省。1927年初開始向長江下遊進軍。上海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於3月舉行了第三次武裝起義,解放了上海,北伐軍進入上海。北伐軍從廣東出師,隻經過8個月時間,就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占領了兩湖和東南五省,基本上摧毀了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北伐戰爭之所以能夠迅速取得勝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影響、推動下,有著明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建立了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得到各革命階級,特別是廣大工農群眾的有力支援。再加上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在戰鬥中的先鋒模範作用,使這場戰爭迅速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