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地區的微妙局勢——日本和汪精衛政府簽訂《基本關係條約》、《中日滿共同宣言》
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與德意結盟,使美國感到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局勢越來越嚴重了。而且這時候還得到一些有關日本決定通過汪精衛收買蔣介石的傳言,這使羅斯福很擔心。怕美國再不給援助,蔣介石打不下去,真會走上那一步,所以就決定趕緊行動。
1940年11月22日羅斯福寫信給韋爾斯:“我總覺得,關於對華貸款,要麼不給,要給就得快點,因為我確實擔心,如果我們不趕緊做點什麼,自由中國的國內情況將會迅速惡化。”
11月29日,羅斯福告訴摩根索,要他在24小時內宣布對華貸款1億美元的消息,指示他在一天之內立即辦妥5000萬美元和平基金貸款的有關事宜;同時指示瓊斯,由進出口銀行提供一筆5000萬美元的商業貸款。
羅斯福果然趕在日汪簽訂《基本關係條約》,並發表《中日滿共同宣言》的當天,即11月30日,發表了財政援華的聲明。消息傳到中國,給正在苦苦掙紮的中國抗日力量增添了士氣和信念。
與此同時,美國把6艘潛水艇和一些飛機派到菲律賓,以增強那裏的防衛力量。12月間,羅斯福批準擴大對日禁運,其中包括對於日本製造軍火迫切需要的黃銅和純銅。
從1940年11月起,美國政府又醞釀製定一項以後在大戰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法令,這就是“租借法”。租借法的直接起因是便於援助英國。
12月17日,羅斯福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形象地說明道:“假如鄰人的家著了火,而我有一截水管子。我不會對他說,我的水管子是15美元買來的,你得照價付錢才能用。我不要那15美元,在他把火撲滅後,我把水管子拿回來就是了。”
1941年2月,在宋子文的積極活動下,羅斯福派出了他的行政助理居裏為總統特使,前往中國,了解中國的抗日情況,討論進一步援華問題。
居裏訪問重慶期間,蔣介石與他作了多次交談,累計長達27個小時之多。更不要說政府中的軍政、外交、交通、經濟、財政各部門與居裏及其隨員的會談了。
蔣介石希望美國提供更多的財政和軍事援助,尤其是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並要美國政府幫他物色“精幹政治顧問與經濟顧問各一人”,派遣來華。作為回報,蔣介石保證在戰時決不對日妥協,定與美國保持步調一致。
他還向美國許諾,在戰後,他將與美國密切合作,戰後美國剩餘機器可以運來中國,資本可以投於中國,既可解決美國的過剩問題,又可幫助中國的開發等等。
蔣的這些承諾無異是告訴美國,在戰時和戰後,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將遵奉美國的領導。
居裏回國後,向羅斯福遞上了一個書麵報告,其中轉達了蔣介石的意圖,也彙報了他的感觀。他對大後方建設機場的工作加以讚賞,但對重慶的政治氣候、對國民黨任人唯親、知識分子沒有言論自由則表示不滿。他認為整個財政部沒有一個能人。
但盡管如此,最後他仍認定:蔣介石對美國是必不可少的;美國可以敦促中國實行改革,指導中國發展為一個民主的大國。
居裏是羅斯福第一個派到中國去的特使,也是美國政府中第一個這樣明確係統地提出上述主張的人。也許是與羅斯福不謀而合吧,不管怎麼說,美國以後幾年的對華政策恰恰是實踐著居裏的主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