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1 / 3)

1956年春節,曾為黨的一大代表的董必武來到闊別30多年的一大會址,睹物思舊,不禁百感交集,他借用《莊子》中的話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並當場揮毫題詞,寫了"作始也簡,將畢也钜"八個雄健有力的大字。

"作始也簡,將畢也钜"形象而準確地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曆程。1921年,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時,隻有50多名地下黨員。如今,90年過去了,中國共產黨已發展成為擁有近8000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

恩格斯在晚年曾指出:"曆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誌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誌,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曆史結果。"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很好地詮釋了恩格斯的曆史合力論。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中國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與此同時,蘇俄、共產國際派人到中國,尋找革命的同盟軍,幫助中國建黨。在兩方麵的合力之下,誕生了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在五四運動之前,至少有20年時間,也就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他們的著作,以及介紹他們思想的文字,就不時的以漢字形式進入中國知識界的視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一個過程,從內容上說是一個從階級鬥爭、社會主義學說、政治經濟學到唯物辯證法、曆史唯物主義的逐步深化過程;從規模上說,是一個從隻言片語介紹到文章摘編、著作翻譯的深入過程;從人員上說,是一個從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具有初步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知識分子,再到廣大群眾的接受過程;從傳播者的主體上看,是一個從個人、社團再到政黨的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當然,最主要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一個從學理傳入到行動指南,由單純的理論研究到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內容上看,首先是由階級鬥爭、社會革命的學說開始的。馬克思主義是由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等理論構成的科學的整體,它是在前人理論基礎上的革命和發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任何理論的傳播,都不可能完整地、一次性地為人們所接受,這一方麵是因為體係的龐大,另一方麵是由於傳播者或接受者自身的立場和水平所限,對理論的掌握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一種新的理論的傳入,往往是以能否醫治社會的痼疾為前提,也唯有這樣的理論,才能引起世人的關注,才有植根的土壤。

在20世紀的初年,最為中國人所渴求的,是尋找迅速改變中國黑暗社會的利器。中國人最早使用"社會主義"一詞,是在介紹馬克思和第一國際時提及的。1901年1月中國留學生在翻譯日本有賀雄的《近世政治史》中說到"西方學者憫貧富之不等,而為雇工者往往受資本家之壓製,遂有倡均貧富,製恒產之說,謂之社會主義"。1903年2月,馬君武更刊文明謂"馬克司者,以唯物論解曆史學之人也,馬氏嚐謂階級競爭為曆史之鑰"。一些無政府主義者在介紹《共產黨宣言》時也說:"而其要歸,則在萬國勞民團結,以行階級鬥爭,固不易之說也。"

20世紀初,為什麼很多階級、階層的人們熱衷於用階級鬥爭的手段來進行社會革命呢?那是因為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的貧困在逐步地加深,中國社會的黑暗在加劇,用上理論家的一句話說:被統治階級已經不能再繼續忍受下去,統治階級也已經不能再繼續統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