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抗感染藥物的合理應用(一)(1 / 1)

第一節新抗生素與新抗菌藥研究開發的進展

近年來,抗生素與合成抗菌藥的研究開發都取得了進展。據統計:自1990年至今,各國投放市場的新抗生素共19種,其中有頭孢菌素11種、碳青黴烯2種、青黴素1種和非β內釀胺類抗生素5種。新上市的合成抗菌藥共9種,其中有喹諾酮類化合物8種和二氫葉酸還原酶抑製劑1種。茲將各類抗細菌抗生素與合成抗菌藥的新進展,分別簡介於下:

一、青黴素類抗生素

(一)90年代以前各國應用品種的簡要回顧

自青黴素6首次臨床應用至今,已半個多世紀。90年代以前,各國應用的青黴素約有30種化學實體(不包括鹽類與製劑),按其性能可分為下列6組。

(二)90年代上市的新品種

1990年至今,隻有他唑西林1個品種投放市場,它是由不可逆的競爭性β-內酰胺酶新抑製劑他唑巴坦與呱拉西林以1:8組成的製劑。他唑巴坦對臨床上重要的士內酰胺酶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青黴素酶、革蘭陰性杆菌產生的TEM與SHV等質粒介導的β-內酰胺酶和變形杆菌、擬杆菌、克雷伯菌屬細菌產生的染色體介導的士內酰胺酶都有很強的抑製作用。抑酶譜的廣度與抑酶活性的強度都優於克拉維酸與舒巴坦。他唑巴坦與呱拉西林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同步性,可使眾多的革蘭陽性、革蘭陰性與厭氧菌等產酶性耐藥菌由對呱拉西林耐藥轉為敏感。治療內、外、泌尿、耳鼻喉、婦產各科與皮膚、軟組織感染的肴效率各為83%、85%、90.7%、91.1%、84.6%與80.5%。在統計的904例中,副作用出現占3.2%。259例雙盲比較試驗表明:使用該藥與單用拉西林(5g/d)治療複雜性尿路感染的有效率分別為81.4%與61.1%;細菌清除率分別為90.1%與74.5%;副作用出現率各為2.3%與1.5%。又以泰能(亞胺培南-西司他汀)作隨機對照治療腹腔感染,他唑西林的有效率與細菌清除率為90%與91%,明顯離於泰能的69%與75.5%。

(三)正在研究開發中的&種與當簽主要研究動向

從正在研究開發中的品種可以看出當前主要研究動向有三:

(1)增加對青黴素結合蛋白的親和力,以擴展抗菌譜和提高抗菌活性。

(2)增強對β-內酰胺酶的穩定性。

(3)力圖將上述兩方麵的改進表達在同一個新化合物上。諸如:

將優異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側鏈移到青黴素主核上的BRL-44154對青黴素酶很穩定,抗革蘭陰性菌的活性雖然不強,但對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確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向青黴素的位引入甲酰胺基的甲胺西林,不僅對β-內酰胺酶髙度穩定,而且對腸杆菌屬和綠膿杆菌具有與亞胺培南相同的抗菌活性。

將青黴素位的二甲基轉變為含有咪唑基的側鏈,並將羧基移往2位,得到的T-5575和T-5578都是專抗革蘭陰性菌的青黴素,後者抗綠膿杆菌活性較強,在全身性感染的實驗治療中,其療效與頭孢他定相似。

在青黴烷碸中尋找出了新β-內酰胺酶製劑:不僅對A組,而且對C組β-內酰胺酶都有很強活性,與阿帕西林配伍,對綠膿杆菌的抗菌作用優於亞胺培南、頭孢他定、他唑西林與泰門汀。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對現有β-內酰胺酶抑製劑都難以奏效的金屬β-內酰胺酶顯示強力抑製活性,但對TME型酶的抑製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