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設想和原則(1 / 3)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在回答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係列問題和對資本主義製度進行深刻剖析的過程中,對未來社會的組織狀況、發展方向和基本特征等問題,作了科學的、曆史的預測和天才的設想。

一、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對現代資本主義製度進行了深入分析,具體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曆史規律。正如他們自己所表述的那樣:“唯物主義曆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製度的基礎;在每個曆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

為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本身是隨同自己的生存條件發展起來的,是曆史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共產黨宣言》指出: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係列變革的產物。當封建的所有製關係已經成為生產力障礙的時候,它就一定會被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所打破。因此,資產階級在它產生以後起了巨大的曆史作用,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述:“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它所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打破了曾經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與此同時,也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少數資本家積累了大量財富,廣大人民和無產階級也越來越窮;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同時也加深了它們與殖民地的矛盾;它們創立了現代大都市,同時又加劇了城鄉矛盾。《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寫道:“社會越來越迅速地分化為大資本家和一無所有的無產者;一切傳統的血緣關係、宗法從屬關係、家庭關係都解體了。”

尤為重要的是,資本主義製度本身包含著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也就是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個使新的生產方式具有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矛盾,已經包含著現代一切衝突的萌芽……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鮮明地表現出來”。“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在危機中,社會性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劇烈地爆發出來。商品流通暫時停頓下來;流通手段即貨幣成為流通的障礙;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規律都顛倒過來了。經濟的衝突達到了頂點:生產方式起來反對交換方式,生產力起來反對已經被它超過的生產方式。”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這個矛盾日益尖銳,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鬥爭,表現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日益加深。因為:“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造成的財富了。”“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製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現代國家也隻是資產階級社會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般外部條件使之不受工人和個別資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組織。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所以,必須“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組織,在這個新的社會組織裏,工業生產將不是相互競爭的廠主來領導,而是由整個社會按照確定的計劃和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來領導”。

一條新道路已經找到——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鬥爭的必然產物:“以往的全部曆史,除原始狀態外,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這些互相鬥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係的產物;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曆史時期的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築,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現在,唯心主義從他的最後的避難所即曆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一種唯物主義的曆史觀被提出來了,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這樣一條道路已經找到了。”

“社會主義現在已經不再被看做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然發現,而被看做兩個曆史地產生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的必然產物。它的任務不再是構想出一個盡可能完善的社會體係,而是研究必然產生這兩個階級及其相互鬥爭的那種曆史的經濟的過程;並由此造成的經濟狀況中找出解決衝突的手段。”

二、實現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

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了社會主義產生的曆史必然性的同時,也找到了實現這一曆史使命的社會力量和領導力量。因為,“工人自己的產品變成了奴役工人的力量。於是,勞動資料的節約,一開始就同時成為對勞動力的最無情的浪費和對勞動職能的正常前提的剝奪;機器這一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力的手段,變成了使工人及其家屬一生的時間轉化為可以隨意用來增殖資本的勞動時間的最可靠的手段;於是,一部分人的過度勞動成了另一部分人失業的前提,而在全世界追逐新消費者的大工業,卻在國內把群眾的消費限製到忍饑挨餓這樣一個最低水平,從而破壞了自己的國內市場”。“這一規律製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