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入宮伴嫁1(2 / 2)

建安十三年,九月二十,晴。

九月二十,乃大晉國開國記念日,就是三十年前的今天,獨孤宏政正式登基為帝,站在大晉皇宮的門樓之上向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宣布,一個新的皇朝誕生,宣布自己成為這真北鏡大陸之上新朝廷的君主,從此開啟了大晉朝這長達三十年的統政歲月。

評論過兩百,或推薦票過500有會加更一章~  這三十年,百廢重興,百姓自戰火中一點點走出來,忘記那段亂戰的血腥殘忍,順應新政,漸漸安居樂業,對獨孤宏政也從一開始的起義亂政的身份轉換成了開國帝王,一代明君的轉變。

秋檢閱兵是獨孤宏政自開國以來的一個習慣,每年這個時候,全國各處駐軍都會在這一日彙集自己最精銳的部隊進行演習,全國上下,精兵們的呼喝聲,騎軍的鐵蹄聲會在大晉國的各個地方響起,如一場不約而同的盛世狂歡。

過去的三十年,獨孤宏政都會親自主持秋檢閱兵之事,主要檢閱的一是晉都皇宮的皇家禁衛軍,另一支則是負責晉都城鎮守的龍虎營,也就是帝都中央集權軍。禁軍負責皇宮安全,龍虎營負責晉都城的安全,皇家禁衛軍與龍虎營,這兩大部隊,一內一外守護著皇帝,也保護著大晉朝最重要的人們。是兩支最靠近大晉朝心髒,也是對大晉朝所有身處都城的人們最直接起保護作用的軍隊。

錦王獨孤錦衣代皇帝秋閱檢兵之事自在早朝之上被宣布後,在朝中,在晉都城中,甚至在消息靈通的全國各地迅速散開,直到秋閱檢兵開始之日,已經是人盡皆知的消息。

據西南邊傳來消息,有村中百姓聽聞錦王得皇帝重用而聞息起舞,原因早些年錦王路過西南邊垂之地時曾遇到過那個村子,當時那裏百姓受瘟疫疾患之苦,官員用無,也沒有醫者敢入村,甚至是附近村子的百姓為了自己不被傳染,建起了柵欄將那個村子圍起,要村中受病的人自生自滅。

後來是錦王路過,得知此消息後不顧危險,領人入村為百姓醫治,救了全村上百性命。自此,村中有便合力湊錢,請了最好的雕刻師傅,挑最好的石料在村口雕碑刻記傳,以感念獨孤錦衣的大恩。

也不知是誰將這樣的故事傳了出來,隨後便有那碑文的拓本自西南之地傳開了,也將獨孤錦仁心愛民的口碑傳開。而與此同時,這樣的口碑之事也似乎並不隻此一件,反而如被繚燃的火星,漸漸全國各地都傳出了各種關於獨孤錦衣行走天下時的軼事,都是關於他對為百做事,為百姓謀善卻不求名,不驚動地方的好事。

從前,獨孤錦衣不過一介閑散王爺,不經辦朝政,隻遊走天下,自然也無人來巴結彙集此事,加之他也不刻意驚動地方,不上奏,所以沒人知道,而如今這一件件一樁樁傳出來的事,卻沒有經任何朝廷官員上奏,乃是由百姓口口相傳而來,沒有官方的支持,但卻得到了比官方更為有力的支持——百姓。

不出一個月,獨孤錦衣的仁賢美名傳遍天下,任是他從前沒有經辦過大的朝中政務,但他卻在百姓心中,得了滿分,也將那一派總念叨著以百姓為本的文官老臣在無形間收服。對於皇帝把秋檢閱兵這樣的重要事務交與錦王,百姓沒有任何質疑,甚至替錦王終於受到皇帝的重用而高興。

獨孤錦衣不做任何事,不說任何話,隻保持一貫的姿態站在那裏,就得到了自己邁向政治舞台的第一股支持力量。

大晉皇宮,東宮。

“啪……啪……”兩聲瓷器落地的碎響傳來,讓正領著一行宮人前行的趙皇後微微蹙眉止步,旁邊領著一小隊人隨行於趙皇後身側的禁軍都統趙長年也眉頭微動。

趙長年唇角動了動,隨後側身衝趙皇後行禮,道:“皇後娘娘,下官忽然想起,尚有些事沒有處理妥當,要在檢閱大禮前再去看看,便不陪娘娘用進去了。煩勞娘娘與太子談上一談,若太子還打算去觀禮,便也該動身了。”

趙皇後點點頭,道:“長年,勞煩你特意抽空來找本宮,否則本宮都不知這太子竟任性到連檢閱之禮都不打算去。還有上次之事,本宮知道,是你在暗中幫了太子。”

趙長年微微笑著行禮,道:“皇後姑母客氣了,下官姓趙,自當為姑母分憂,太子能得天下諸人愛戴,下官也喜於樂見。”

“太子若能如你一般識大體,懂全局進退就好了。趙家出了你這樣的後代,父親和大哥在天之靈,也定感欣慰。”

“皇後姑母過獎了,下官先行告退,在皇城樓上恭候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