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9.知之不若行之
“原典”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戰國《荀子·儒效》)
“注譯”全句譯意為:沒聽到不如聽到,聽到不如見到,見到不如深入了解,深入了解不如踐行。
“品讀”聞、見、知、行是從學到行的過程,而“行”,是學的運用,學的最終目的。這與孔子所說的“學以致用”的思想一脈相承。荀子認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厘,無它道焉,己乎行之矣”(聖人,以仁義為根本,正確地判斷是非,能使言行一致,而不差毫厘,這沒有別的門路,隻是把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行罷了)。這就是說,學以致用,就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
890.精義入神
“原典”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周易·易辭下》)
“注譯”全句譯意為:(學者)精研道義而潛心神理,是為了謀求施用;利於施用而安處其身,是為了尊崇道德。
“品讀”這是孔子對《周易·鹹》卦“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所作解釋中的一句話。2500多年前,孔子就從這句話中傳達出“學以致用”的思想,給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2500多年後,偉人毛澤東用當代的語言更明白地闡述了“學以致用”的思想:“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改造我們的學習》)毛澤東強調的學以致用,精通是前提,應用是目的。隻有精通,才能應用;為了應用,必須精通。精通而不應用,精通就失去了意義,應用而不精通,就應用得不好。明代的王夫之在《論梁元帝讀書》中說:“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立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意思是說:讀書具體要達到什麼目的呢?要辨明書中“大義”,並作為修己治人的行為準則;又要體察“微言”,使自己對書的精神實質的把握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這是《周易·係辭下》的名句“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演義。
891.學而時習之
“原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春秋《論語·學而》)
“注譯”時:經常,隨時;習:溫習,見習,實習;說(yuè月):同“悅”,高興,喜悅,愉快。全句譯意為: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實習,不也愉快嗎!”
“品讀”《學而》是《論語》的開篇之章,“學而時習之,又是《學而》”開宗明義第一章的第一句話。學無止境,人不可以一日無學,也不可能一日無惑。運用自己的學識解決麵臨的疑惑問題,並取得成效,求得進境,會情不自禁感到高興。實際也如此。學習了又能運用於實踐,用學來的知識修身明德,治國平天下,有益於己、於人、於世,這是一種非常愉快的事情。
892.知者無不知
“原典”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戰國《孟子·盡心上》)
“注譯”全句譯意為:孟子說:“對智者來說沒有不需要知道的,但最需要知道的是馬上就要用到的。”
“品讀”學習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學習必須針對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急用先學。這是一種學以致用的方法,應該值得提倡。
893.君子有三患
“原典”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西漢戴聖《禮記·雜記下》)
“注譯”全句譯意為:“君子”有三種憂慮:第一是對自己沒有聽到過的知識,憂慮不能聽到;第二是對自己已聽到過的知識,憂慮不能學會;第三是對自己已學會的知識,憂慮不能做得到。
“品讀”在儒家看來,“君子”的責任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常有“三患”:“患弗得聞”,“患弗得學”,“患弗能行”。有“患”才能有動力,有追求,有奮鬥,也才能學有所成,成有所行。
894.好學近乎知
“原典”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西漢戴聖《禮記·中庸》)
“注譯”知:通“智”。全句譯意為:孔子說:“愛好學習就接近於智了,努力實行就接近於仁了,知道恥辱就接近於勇了。”
“品讀”這是《禮記·中庸》中記載孔子的話。孔子認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智、仁、勇,這三種是天下通行的德行)。“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