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賄隨權集(1 / 3)

587.賄隨權集

“原典”賄隨權集。權在宦官,則賄亦在宦官;權在大臣,則賄亦在大臣。此權門之往鑒也。(清趙翼《廿二史品讀》)

“注譯”全句譯意為:賄賂圍繞權力進行。權力在宦官手裏,賄賂則在宦官那裏;權力在大臣手裏,賄賂則在大臣那裏。這是以往權門賄賂的教訓。

“品讀”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曆史學家昌言中國二十四史是一部相砍史,但從另一個視野去看,則又是一部貪汙史。”那麼,中國貪汙受賄的曆史近三千年,其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呢?古往今來,那麼多名家學者都在作刨根問底的研究,但還是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獨具慧眼。他分析了明代查抄權貴家產的事件,從中發現豪富之家往往是兩類人,一類是宦官,一類是權臣。趙翼從中悟出了門道:“凡勢之所在,利即隨之。”“是可知,賄隨權集。”趙翼的這一結論,可謂一語中的。現在大量的貪汙受賄案件一再警告當權者:為什麼有人給你送錢?並不是他對你有什麼感情,而是看中了你手中的權力。一旦你手中沒有了權力,那些“賄者”便如蒼蠅逐臭,集於另外的當權者。

588.爵以賄成

“原典”爾執政小子不圖大艱,偷生苟安,爵以賄成。(戰國《逸周書·芮良夫篇》)

“注譯”爾:你;爵:爵位、官位。全句譯意為:你們這些當權執政的小人,不圖艱苦奮鬥,隻顧眼前,偷生偷安,用賄賂買得官位。

“品讀”芮良夫,周厲王的卿士。周厲王暴政失道,芮良夫曾作《桑柔》(《詩經·大雅》)詩諷刺。在《逸周書·芮良夫篇》中芮良夫規勸周厲王“民歸於德,德則民戴,否德民仇”。同時,他也指責同僚“惟於貪諛事王,不勤德以備難,下民胥怨”。以上幾句也是芮良夫指責同僚的話,警告他們如此貪財圖利,以賄求爵,“後其危哉”!

589.貨財行於國

“原典”貨財行於國,則法令毀於宮;請謁得於上,則黨與成於下。(戰國《管子·八觀》)

“注譯”全句譯意為:賄賂財貨風行於國內,法律政令就壞在官府;請托辦事之風在上麵通行,結黨營私之事就在下麵泛濫。

“品讀”管子的《八觀》,意思是說:到一個國家從八個方麵進行調查研究,就可知道這個國家的治政和風尚。“貨財行於國”和“請謁得於上”是敗壞法令、結黨營私的根源,也是導致官場腐敗、國家敗亡的禍根。這一點,管子在《八觀》中就明確指出:“此亡國弑君之所自生也。”

590.國家之敗

“原典”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二年》)

“注譯”官邪:官吏邪惡;寵賂:寵臣貪賄;章:“彰”的古字,昭彰,指公然而行。全句譯意為:國家的敗亡,是由於官吏邪惡;官吏邪惡,是因為寵臣公然貪賄。

“品讀”這是春秋時魯國大夫臧哀伯規勸魯桓公之語。魯桓公二年,宋國用大鼎賄賂魯桓公,魯桓公把大鼎安放在太廟裏。臧哀伯批評魯桓公說,“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賄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又何誅焉?”其意是說:作為人君,應該發揚德義而阻止邪惡,以此監察各級官吏。官吏才能有所警戒和畏懼,不敢違反紀律。現在拋棄道德而樹立邪惡,把別人賄賂的器物放在太廟裏,公開展示給官吏看。官吏如果以此作榜樣而公然接受賄賂,將怎樣去懲處呢?臧哀伯還嚴肅地警告魯桓公,“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上行下效,賄賂橫行,官吏腐敗,必然會導致國家敗亡。

591.富貴則人爭附

“原典”富貴則人爭附之,此勢之常趣也;貧賤則人爭卻之,此理之固然也。(東漢王符《潛夫論·交際》)

“注譯”全句譯意為:富貴時人們都爭著來攀附,這是世俗如此;貧賤時人們都紛紛避之,這是常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