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是促進農村發展和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水平的一個雙贏戰略。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一曆史進程中,迫切需要有現代知識、現代思想、現代眼界的新農村建設者。大學生到農村擔任村官,不僅充實了新農材建設的“人才庫”,促進了農村軟實力提升,也形成了良好的基層黨政幹部培養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組織保障。

近年來,長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村官工作,把做好大學生村官培訓工作作為提升大學生村官隊伍素質、增強基層組織活力的一項重要舉措,認真抓緊、抓實、抓好。2011年6月,長樂市與福建農林大學在第九屆“6·18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上正式簽訂了《校地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建立福建省首個“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在全國率先開展專門針對大學生村官的相關培訓工作。

共建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年輕一代。選聘大學生村官深入基層,是為了讓他們更好更全麵地熟悉“三農”。而今,長樂市依托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采取“學生走下去,老師請進來”的方式,通過理論培訓、實踐指導、項目對接,力求讓每一位大學生村官掌握一技之長,服務廣大群眾,進而拉近了村官與群眾之間的關係。二是服務基層建設。近年來,長樂市先後在農村基層推廣“12580”創先爭優為民服務模式、黨員連心卡等製度,在這過程中,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村官聽民聲、解民難、辦民事,讓大學生村官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

一年來,在福建農林大學下派的陳力予和劉鍵政兩位同誌的努力下,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獨樹一幟,開拓進取,通過建立掛職聯係製度、舉辦村官培訓課程、開展征文係列活動、設立共建實踐基地、形成一村一基地等方式,積極發揮培訓基地的服務功能,力求將自身打造成為在職大學生村官、在校大學生“準村官”以及村官與“準村官”兩者之間交流、學習和實踐的平台,有效提升了長樂市大學生村官的知識素養和工作水平,同時也鍛煉了在校大學生“準村官”的意誌品質。當前,陳力予和劉鍵政兩位同誌在總結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一年來的工作思考和經驗做法的基礎上,訪談征集長樂市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實踐與思考,編寫《青春映沃土——2011~2012年長樂市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發展報告》一書。這對於長樂市和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更好地展示成效、總結經驗、完善機製、推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下一步,希望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繼續積極搶抓海西發展機遇,以2012年開展的“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和“三服務”活動為契機,立足實際,因地製宜,充分發揮基地示範作用,進一步完善培訓基地建設,深入開展村官課程培訓,實施對口支援與項目共建,進一步突出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的服務功能,持續深化校地共建活動,促進大學生村官在崗發揮作用,引導培養更多的大學生到基層建功立業,以優異的工作成績向黨的十八大獻禮!

中共福州市委常委

中共長樂市委書記